合夥的陷阱二 – 一定要合夥嗎?

創業點子無價?

創業第一個挑戰是什麼?找到一個好的創業Idea和機會?其實,在整個創業過程中,創業點子或是題目,通常是最簡單的部份,Idea真得是Nothing,機會是誰說了算呢?能不能把點子實際執行做出來才是重點吧。我看過有學校老師深怕學生偷了他們的Idea,還要學生簽切結書,真是好好笑;我也和一些所謂的創意公司開過會,會上有人說他們早在Wii之前就發明了類似體感的概念,借以表達自己創意能力的不凡。基本上我都是暗自偷笑,我還想告訴他們我在高中就發現了製造飛碟的原理。真得請你相信我,點子是無價的–就是毫無價值,除非你把它做出來。

募資其實不難

如果題目不是創業的第一個挑戰,那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找錢很難,對,找錢很難,但是如果你接受我在募資計畫中介紹的觀念,創業初期應該用最少的錢,而且最好是用自己和親朋好友的錢,親朋好友最挺你了,除非你已經信用破產了,否則請他們投資或向他們借錢,其實難度並不高。創業中期後,募資越形重要,如果不能製造一個投資人比你還想要的態勢,募資才會形成難題。

找合夥人是創業的第一個難關

其實合夥才是創業的第一個關卡,因為合夥是處理人的問題,日後在你創業的路途上,請記著人的問題永遠是最麻煩的,其他的問題用我的Divide and Conquer方法論,應該都可以解決。我在創業前的準備章節中,提到有五項要做的事,第一件事就是組織管理團隊和董事會,在新創公司裡,初期的管理團隊和董事會,應該就是合夥人,所以這關還是要過的。

一定要合夥嗎?

如果你的父母或是親友是做生意的,如果你問他們這個問題,十個有八個會說千萬不要合夥,並且可以舉出一個一個的實例,包含也許他們自己本身的痛苦經驗,或是新聞媒體說的,某某人做生意被合夥人騙,拿他名字去借錢作保,最後搞得欠一屁股債,還有沒有能力翻身的人,一輩子就此淪落了。實際上,做生意,開店,開公司,辨醫院,建房屋,最後合夥人吵翻,不只朋友做不成,變成仇人對簿公堂也不會少的。吵架追根究底都是為了錢,因為賠錢會吵,賺錢吵更大,人畢竟活在俗世中,能不被金錢誘惑,不為自身利益,終究是極少數的人。而朋友變仇人,是在創業過程中,最痛苦的部分,遠比金錢的損失感受大。這點我有親身經歷,感嘆人心難測,也有看過朋友開公司,被合夥人搞到吃不下也睡不著,還怕對方找黑道,合夥變成連朋友也做不成了,真得令人難過,是創業痛苦的根源之一。

其實沒人說一個人不能開公司,所以,合夥不是一定的,美國等外國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整個董事會,CEO,Secretary通通是同一個人,台灣雖有三董一監的規定,也可以只是填一填親朋好友的人頭,實際可以是一個人負責。所以沒人創業說一定要合夥,找不到合夥人也不是不創業的理由。

創業,你可以選擇不合夥,好像人可以選擇不結婚,沒什麼大不了的。

為什麼要合夥?

不過,合夥還是一般人在創業時的選擇,俗語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創業是打架,打群架贏的機會總是比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高。最重要的是,創業路途艱難,也很寂寞,遇到問題,有朋友可以討論或是互相加油打氣,是會有幫助的。合夥也是把餅做大的方法,如果合夥人同心協力,互補不足,其實是會有1+1大於2的效果。

另外,在台灣,就算是大公司,技術計畫項目通常也不大,所謂名為共同開發,其實工程師一般都是獨立完成一些次項目,很少有例如數個人合寫一段程式的經驗,也不嚴格遵守例如source contorl,check-out locking等基本的軟體開發協同工作方法。在這裡每一個工程師單獨一個人都不輸給任何一個矽谷的工程師,都是單打獨鬥的好手,但一群人加在一起常常反而不能增加戰力,不能集眾人之智慧和能力,協同作戰,就不容易打過別人,也是台灣工程師創業的重要問題點之一,也很難像矽谷一樣有這麼多成功的創業公司。

所以,創業可以選擇不合夥,但是有的話勝算會比較大,有較高的機會成功。當然,合夥出狀況,代價也很大。

合夥的最重要要件 – 信任Trust

進入本篇主題前,請先看本書合夥的陷阱中,我提出了六個”不要”,請確實消化吸收,例如剛開始不要有太多的合夥創辨人,三個最多了,兩個也不錯。太多創辨人的團隊一開始感覺聲勢浩大,到後來一定是內部茅盾問題叢生,就算是學生團隊也不會例外。

為什麼呢?因為未來誰也說不準,做生意最怕的就是被朋友出賣,合夥也是一樣。兩個人的團隊只要確保兩個人之間的互相信任關係即可,就是在最壞狀況下,我知道你不會背叛我,我也一定不會背叛你的。如果有三個人,就要確保A和B,B和C,C和A這三個關係都要穩固;如果有四個人,就要確保六個關係都要穩固;如果創業團隊有五個人,就有十個人之間的關係要維護,有十個可能變數,如果五個人裡還有小團體,關係會有變化,變數還會更多,請問這要如何確保那一天不出狀況?

如果你目前幫人打工,一定碰到過或將會碰到這個狀況,明明你的學歷能力都比較好,但老板還是挑了一個各方面都不如你的人,只是在公司年資遠遠多於你的人升官。有時候還真嘔,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件事情其實和能力沒有關係,上面的人信不信任你比較重要。當你變成資方經理人後,就會了解,一個笨蛋,但不會背判你的笨蛋,比一個能力很強但可能會倒打你一把的部下,讓人安心多了。

同樣的,創業合夥時,一定是快快樂樂的,但是,困難出現後,一次兩次的,大家還能互相體諒,一起合作應對。但是次數更多後,困難大到能影響生活,挑戰人性極限後,只有信任的朋友不會背叛彼此。因為我知道,他不會叛我;他也知道,我不會叛他。其實,困難相對的是大成功,賺大錢,也只有信任的朋友才不會忘了彼此的努力。因為,我知道,他不會忘了我;他也知道,我不會忘了他。

沒有互信,千萬不要合夥

在這裡,我為何一直重覆用同樣”我知道他不會叛我”的句子,來描述互信,就是要提醒你,問問你自己的內心,你的合夥人,或是你將來可能的合夥人,有沒有讓你感受到這種強烈的相賴感,如果沒有,千萬不要合夥。我現在的合夥人,或甚至是好朋友,都要通過這個檢查。

沒有一段時間來磨,也不要相信這種互信感

如果你有感受到這種信賴感,那我還要問你,你認識他多久時間了?雖然說每一個人建立互信的標準不一樣,但是人的事情,還是要靠時間來磨,短暫的時間裡,人會假裝和隱藏,你也會因興奮忘了一些判斷力,或是不能共患難,或是不能共享樂,或是根本想騙你,說不準的。但是時鐘是一個最棒的照妖鏡,時間一久,真實的面貌會出現,信任感才會慢慢建立起來,二年、四年不長,五年、十年也有可能。四年的大學同學,二年的研究所同學,五年的同事,十年的好朋友,都是你合夥的候選人。

我聽過有人說,找不到合夥人,就到FB上大聲宣傳啊,或到什麼創業Party去認識其他創業熱血志士,志同道合就一起創業吧。同志們,人的事情有這麼簡單嗎?創業合夥很可能會像結婚一樣,是一輩子的事,只靠一些熱血談心,就可以找到這個人嗎?這樣做也許真得有些人運氣好碰到好人,不過大部分的人,日後也只能把這段故事,當做負面的成長教材了。

HP的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Yahoo的David Filo和Jerry Yang,Google的Sergey Brin和Larry Page,是大學研究所同學。Bill Gates和Paul Allan是高中同學,Cisco的創辨人是夫妻,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是短暫同事,認識六年後才一起合夥成立Apple。我朋友的公司是兄弟檔,很成功。

不過,Amazon的Jeff Bezos,Dell的Michael Dell,也是沒有合夥人啊,公司一樣很成功。沒有互信,就不要合夥,而沒有合夥人,根本沒什麼,不要勉強,更不要為了合夥而合夥。

不要為了合夥而合夥

有一次一個大學生為了創業是否要合夥而苦惱來問我,我問他找合夥人真正的想法,他說他認為要合夥,生意才會做大,還要給合夥人40%的技術股權,才會把公司當成他自己的來經營,一起做大。但接著又說其實這個創業生意是家族事業,know-how和關係都在自己身上,合夥人也是學生,連全職都做不到。實際上他需要的是Sales和經銷商,於是我建議他可以考慮不要合夥,但利用分成及代理制度來擴大生意。合夥人是共同經營者,如果可以讓公司成功的東西都在自己手上,就不需要合夥。我不知道他後來有沒有堅持合夥,不過在我的定義裡,這就是標準的為了合夥而合夥,合夥生意不見得會比較大。

我在第一次創業時,也犯了類似而且更經典的錯誤,我一開始找了幾個我最熟的好朋友好兄弟討論創業,但他們最後都因故不能和我一起回台灣創業。但我自己自認創業勢在必行,也準備好了,於是退而求其次,我找了一個同事的朋友,後來也變成朋友,我很欣賞他的個性和技術能力,認識了一陣子了所以算熟,但沒有共事過;又找了一個同事,其實他的負面評語很多,也和我不同組,算熟也不算很熟,不過畢竟是美商大公司,一流名校畢業,人有一定水準,我也認為我是管理老鳥,一定管的住的。這二位欣然接受我的邀約,第一位還專程從美國回台灣和我一起打拼,所以我自認的創業合夥Fellowship就此興奮地開始了,不過,這也是一連串錯誤的第一步開始。

錯誤一,合夥人雖然熟,但沒有熟到有足夠的信賴感,也沒有共事過

這個錯誤首先是我們誤判了團隊的技術能力,其實第一位合夥人技術好到是屬於Hacker級的高手,所以他是CTO,但他會Hack,卻不是Coder,比較像是高端系統管理員,但不是Programmer,因為沒有共事過,合夥前我並不了解這點(不過當然也要怪我創業前熱血充腦,沒做足夠的DD)。我自己雖是Programmer出身,但做管理和Business多年,架構設計還行,但程式技術早生鏽了,而且我在分工上是CEO。

另一位同事合夥人更絕,他是設定為COO或VP of sales&marketing。他比我早Quit,等我Quit後正式組公司後,他和我說,他因為答應其他朋友,所以要先去另一家公司,幾個月後才能正式加入我們的新創公司,剛開始就Part-time做。我聽到時有一點不知所措,不過後來想說就等幾個月應該還OK吧,就這樣開始了。(不過這個人最後連一天全職都沒來,後面再說)

學習一,找不到好的合夥人就不要合夥,不要退而求其次。

錯誤二,創業團隊裡有人是Part-time

創業是沒有Part-time的,唯一可以Part-time的例外理由是,合夥人目前全職的工作是新創事業必要的成功要素,其它都不行。創業是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的,怎麼可能兼職做。

糟糕的是,我沒看出來其實他part-time的真正理由,是低價入股,取得大量股權,再行觀望之實,勢頭好再加入,態勢不對就拖,反正錢不多,分明是用早期投資人的心態入市,而我們還呆呆的等他加入團隊,一起打拼。

更糟糕的是,我們在分配股權時,CTO和COO是一樣多的,我們也沒簽什麼股票回收合約,沒有加入團隊的,中途早下車的,這些便宜股票都是帶著走。所以好了,有一個CTO每日辛苦創業打拼,領一點點的薪水,而另一個COO什麼也不做,領別人的高薪,偶爾來公司打嘴砲一下,股票還一樣多。日子久了,聖人也會受不了的,因為太不公平了。

學習二之一,創業團隊沒有兼職,這點不能妥協。

學習二之二,正直人品(Integrity) 比什麼能力或名校更重要。

學習二之三,不要和投資人合夥,尤其是早期創投。

錯誤三,製造不公平的狀態,又處理不好

這個不公平的現象,日積月累,終於爆發了。CEO是A,另二人是B和C,B不爽C,B向A抱怨,C也和A抱怨,A夾在中間,試圖調解,希望大家以大局為重,但實際上問題沒解決,C還是不來,股票也不放,B越來越不爽,最後怪A偏心,沒能力,對A也不爽。C也怪A沒有把期望值和團隊說清楚,A還摸摸鼻子認了。

我就是A,這個笨蛋CEO,本來想居中協調,想來個兩全其美,不過,人的事情,尤其股票是錢的事,那有這麼容易解,人的互信一失,很難再建回來,於是我公親變事主,一個人怨我,一個人騙我,倒楣的都是做頭的。最後結局是兩敗俱傷,怨我的人離開了團隊,騙我的也永遠沒有加入團隊,不過都帶走了大量的股權,有人還要我用十倍的價格買回,比黑道還狠,不過我沒買

學習三之一,處理股票和錢的事,要事前規畫好,建立一個符合人性的制度,否則股票發出去後,是收不回來的。

學習三之二,做中間人協調,浪費時間,對創業也沒幫助。早點把話說清楚,問題能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就斷,不要猶豫。

學習三之三,不公平是表面原因,錢才是真格的。一句話,人為錢可以變野獸,騙,算什麼。

錯誤四,以為合夥人是不用錢的員工

看完前面三個錯誤,你可能會以為我們只有三個合夥人,其實不是,後來在創業前又找了兩個人,總共五個合夥人。一字排開,不是名校畢業,就是美國知名大公司出身,相當唬人,很有面子。當然你也讀了我前面的建議,知道這又是一個創業團隊安排的大錯誤,自然也要Pay的。

找後面兩個合夥人時,其實都不是我的意思,CTO和那個part-time的COO各找了一個,我一開始並不同意,尤其其中一人,本來已經答應了他的同學加入公司(as員工),又要加入我們團隊(as創辨人) ,我直覺地覺得怪怪的,不過我並未堅持,主要是想說如果要用正常薪水請一個美國大公司出身的工程師,可能要天價,如果變成合夥人,就可以不用付薪水,或少少薪水就好了,想來也蠻OK的。

不過,長輩說,不要錢的最貴,真得沒說錯。有人適合當領薪上班族,你硬把他拉來創業,不只心態沒準備好,財務也沒準備好,果然不到一年就找個理由,東西做一半就落跑,股票也要我雙倍買回,一樣,沒買。

學習四之一,合夥人不等於免費員工,股權比錢貴多了。

學習四之二,沒有準備好,或是不適合創業的人,請來做員工就好,合夥只會害了雙方。

學習四之三,幹麼要五個人的創業團隊,面子重要還是裡子重要?

錯誤五,總覺得自己有什麼不足,需要合夥人來補強

創業找合夥人,的確是為了補足創業者本身能力或條件的不足,而期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不過你真得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裡嗎?例如我覺得自己技術能力退步,於是找了一個CTO來補強;覺得我商業判斷,公司開立,投資創業經驗不足,找了一個頂尖商學院畢業的Sales同事做COO。結果呢?我這個公司在創業四年多後高價賣出,所有創辨人都獲利出場。但是其實其它三個創辨人都在一年左右後拍拍屁股離開公司,後面三、四年完全未參與,技術也是在後期新進員工完成的,前面一年的東西大致都丟了,產品設計,商業規劃,募資,併購談判,後期都是我一個人加上公司管理幹部硬著頭皮,流血流汗完成的,和其它合夥創辨人一點關係也沒有。

就算是公司初期,商業機會構想,市埸調查,第一版到最後一版的BP都是我自己寫的,公司創立,找尋團隊,除FF外,資金也大多是我張羅的,技術不足,找法人找技轉合作,都是我的關係。其實,我當然有很多不足,但我沒有看到任何一項造成公司最後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我找的合夥人,補助我的不足而造成的。總的來看,我這第一場創業,合夥不只失敗,而且完全沒有必要。

學習五之一,不要因為你自己覺得有不足,就認為合夥人可以幫忙,解決問題的態度最重要。

學習五之二,不要以為別人的關係比較好,硬著頭皮做,比嘴巴會說有用多了。

學習五之三,能力和技術補強都不是合夥的原因,好的員工可能比合夥人更有用。有互信,個性上的互補,才是好合夥人。

合夥要加分,合夥不會加分就不要合夥

事過境遷,我這些第一次創業夥伴們,除了一位外,其他人都不連絡了,朋友變成陌路人,是心中永遠的痛,不過,人因為錯誤和失敗而成長,也因為壞事可以看到人性壞的一面,其實收獲最大的還是我自己。

現在我的合夥人,都是鐵的兄弟,我永遠不會叛他,他也永遠不會叛我。我們各有專長,互相支持,最重要的,都是經歷過同樣創業轉大人的過程,其它合夥的要件,也就相對不重要了。

Well, 創業一定要合夥嗎?就留給你自己判斷了。

成功的陷阱 – 新創公司失敗的通常原因

在還沒開始你建立你的公司之前,請先踩一下煞車,靜下心來,吐一口氣,誠實的面對自己,說一說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以下有幾個問答題,也許可以幫助你思考一下:

問:為什麼我要做這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為什麼要現在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這個機會到底有多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客戶到底要什麼? 我真得清楚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這些創業合夥人真的是你要的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我要如何賺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我比其他人到底強在那裡? 為什麼是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些題目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怕你在經過前面3到6個月的創業準備期中,包含找團隊、設定題目和市場、撰寫商業計畫書,可能把錢都準備好了,但迷失在創業興奮X蟲沖腦的過程裡。創業是嚴肅的,我們工程師創業家絕對不是賭徒,對風險的容忍度雖高,但一定盡可能預先去控制,放棄高薪,為了想理而投入創業,準備日以繼夜的工作,給它拼了。這麼努力,如果為了一些小小的不留意而失敗,是多麼另人氣餒。很多創業公司的失敗原因都有共通性,那麼你有沒有可能犯了下列的錯誤? 請你就算是在創業中了,也麻須你留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創業失敗的原因

 

只做自己熟的產品,沒有在看客戶真得要的。

解決客戶問題雖好,但是這種事情他們會付錢嗎?

搞錯了市場和客戶,又不去開發潛在客戶。

不去驗証市場上的重要假設條件,如市場規模大小預估。

只看到現在的市場流行,沒有注意到市場長期變化的趨勢。

太晚發現市場太小,完全沒有未來性。

 

創業夥伴沒有一起共事過,缺乏互信基礎。

自己太過自信,固執,不會懷疑自己。

不能專注Focus,想要取悅每一個人,不會說No

找錯投資人,被投資人綁架。

 

產品定價錯誤,不具競爭力。

不知道真正競爭對手是誰。

太早出頭,被大公司或黑白道消滅。

 

資源用盡,錢燒光了。

從錯誤經驗中學習,但太晚來救公司。

 

個人創業動機理由不夠強烈。

把自己的興趣當成是一門生意。

想透徹了?那麼,開始吧。你以為這書看一半了,功力大增了。放心吧,Party才剛要開始。

創業前的五項要點 – 5,募資計畫

錢,真得很重要 

一個新創事業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麼,如果我說是錢,那不是自打巴掌,前後茅盾。前面說得創業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對的人,正確的市場,切合需求的產品,沒說錢啊,怎樣這會兒又說是錢了呢? 對吧,軍人要打仗,餓肚子是不能打的;戰場上的坦克飛機,沒油是動不了的;產品像武器,武器做好了沒子彈,還是一樣沒輒。沒錢,沒資源,就是No Body,就算有超級精銳部隊,敵方兵臨城下,還是一樣繳械投降。這裡有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除非公司都是用創業家自己的錢來投資的,那有夢就衝了。向投資人要錢,沒有超強的團隊,爆發的市場,明日之星的產品,要到錢不容易;可是沒有投資來的錢,要如何去找到超強團隊,爆發市場的擴展,開發明日之星的產品呢?

以小搏大,無中生有,逐步增資

其實這也沒什麼,所有新創公司都是一樣的,有人就有辨法在這種奇怪的雞生蛋蛋生雞邏輯裡,找到一條生存並且成功的方法。在這裡,我的建議是以小搏大,用最少的資源,做出第一個產品,放到市場上去測試,不行,再試幾次,一直做到成為止,不這樣子可能會募資無望的。如果獲得了一個初步的成功,再去做增資,然後再去做更大的成功,再做更大的增資,一直把公司做到上市或被收購為止,正向循環,才可以建立一個真正可以長長久久的企業。歷史上的大英雄在成就大業之前,一定會有幾次的以寡擊眾的重要戰役,才會站穩腳步。如曹橾官渡大敗袁紹,當時袁紹兵力可比曹橾強多了,袁紹死後,得了整個中國北方,才變得超強;朱元璋以少擊眾,打敗陳友諒,接下來才能擊敗元軍,建立大明;織田信長只有三千兵,在桶狹間殺了有四萬兵的東部大名今川義元後才站穩列強大咖,最終幾乎統一日本。

以小搏大,打一場大勝戰,才會有知名度,才會變成一個咖,才有人投資。你要知道,所有投資人都一樣,都是想用最少的錢,最低的風險,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ROI(Return on Investment)。我們創業家,要和投資人要錢,除了有商業計畫書的說明基本功外,就是要充份滿足投資人的這種心態,才有機會完成募資。新創公司如果已經有一個獲得初步成績的產品,這會降低投資的不確定風險,增加ROI的想像空間,也許股票貴一點,也會是OK的。

掌握形勢,抓住投資人的心理

對創業家最好的例子就是製造出投資人比你還急的狀況,讓投資人來找你,當然這是很難的,但也許當你的公司在快速成長(Grow)、或是一天到晚上新聞媒體的時候,也許就是這一個時刻,投資人會比你還積極想要這個案子,完成募資也會是指日可待了。我的經驗是,越早和投資人接觸越好,但是除了Friends & Family以外,大部份都會觀望,沒人會真正出手。就算出手了,Term必然很不好,創業團隊未必能接受。不過如果你讓他們聞到血味,情勢馬上會變的不一樣。

投資人有好多種,如果是風險創投(Venture Capital, VC)的投資人,要了解的是,創投不是有錢人,他們是資金管理人,他們比創業家更需要錢,要向有錢人、大公司、或政府募資。工程師創業家靠技術做出產品賺錢,VC靠精準眼光和投資經驗,用錢來賺錢,某種角度來看,VC也是在創業。他們比你更需要表現,常常VC被他們的投資人要求的,是每年二到三成的獲利率,對專門投資高風險新創事業的VC來說,是需要非常努力去到達的。所以請不要怪他們吸血,試圖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變成你事業成功的夥伴。

太早出頭vs. 不出頭

對新創公司來說,這裡還有一個Catch 22(左右兩難)的問題,前面說過,在市場裡太早出頭非常不好,可能會被大公司追殺;但不出頭,沒有知名度,除了先期少量的天使資金外,投資人是不會投你的。如何讓在同一市場裡的大公司,不感到你的威脅,出手消滅你。最好是你還太小了,不值得發動專利法律戰;或是市場區隔明顯不同,讓他們無感受你的存在,也可以的。中間的平衡點,就要靠你的智慧來處理了。不過在這裡要提醒你,如果你的市場裡是充滿黑白道大咖,那就千萬不要出頭,寧可不要大規模募資,花少少錢直到獲利為止,否則一定會死的很難看。

用最少的錢來作創業計畫

你到底需要多少錢來創業?這又是一個One Million Dollar Question,意思是這種問題沒有正確答案,誰會知道呢?(Who Knows)。因為對作Apps的公司來說,一百萬台幣可能都太多了,對做IC設計的公司,二、三億可能還不夠。不管你的題目為何,我建議你在公司初期,一定要省省省,包含公司和個人。之後我還會提到,看用錢的態度就知道是否是白手起家或大公司出身的企業家。

可是這問題還是要回答啊? 我有一個方法,你可以參考。請先把時鐘調到二年後,那時候公司要做到什麼產品,業績多少,市場佔有率多少,需要多少研發人員,多少員工,才能到達你的目標。然後再倒推回來,用最省錢的方法,最少的人力,二年要花多少錢,這也許就是你的創始金額(Startup Costs)。什麼叫省錢,你個人二年內可不可以不出去旅遊,不換新車,不上餐廳,不買新衣服,不買新手機,不看電影,不做計程車,不買任何東西? 公司可不可以不買新設備,只買二手的;不買新電腦,用借或租的;不租高級辨公室,租公寓;不裝電話,用電腦IP phone;不開冷氣開電風扇;請人吃飯吃牛肉麵;創業團隊不領薪水,不發年終獎金;外包要十萬只給五仟。可以嗎?

為什麼要那麼省呢? 因為我建議你,公司初始資金最好由自己和Friend & Family出,所以越少越好。這個我們待會再說。

舉例來說,人力是新創公司最貴的部分,如果二年後要到達你設定的目標,需要平均五個工程師,一個年輕工程開發人員月薪加上勞健保,在台灣大概要6萬。一年就要72萬,五個人一年要360萬,兩年要720萬。你可能會覺得一個六萬會不會太高,你知道在美國一般工程師年薪對公司而言(就是薪水加Overheads) 是多少,大約二十萬美金,折合台幣月薪50萬。在台灣,頂尖的工程師大約6-10萬,入門大概3-5萬。所以6萬只是入門級工程師,而且新創公司一定要比行情多付一點薪水,不然找不到好人才,頂尖工程師的角色就由創業團隊來擔當吧。公司創立前二年創業團隊本身最好不要領薪水來省錢,但是有時候這要求也太過份了,我會建議月薪4萬3仟元,加上overheads約5萬,如果有三個創業夥伴,那二年是360萬。為什麼是4萬3呢? 這裡先賣一個關子,之後的創業時的管理人事篇會再談。(如果有人現在知道答案,將來出書我免費寄給你一本簽名書 :)

然後再加上約二到三名非直接人員(助理,會計,美工等),二年約200萬。總共人事費約1280萬。

另外你可能會需要請一些顧問,律師,會計事務所,外包一些工作出去作,這些約200萬。接下來,電腦軟硬體,測試設備,辨公室租金,機房頻寬,桌子椅子,能租就租,能借就借,但都是錢,請算一下,這裡假設是300萬。加上一些雜支,全部大約1800萬,你一定會看到有些書建議你再把這個數字乘2,就是你的創始金額。不過我認為那個太美式風格,再加一點到2000萬應該夠了。請注意這個例子裡二年2000萬是給一個員工低於十人,不需要大型機具,小型的新創公司。如果新創公司是例如IC設計業,所有金額都會至少會乘五倍。

還有一種更極端的,也許只適用于Web或Apps公司,就是也許你和你的朋友就在你的書房裡上班,不去做公司登記,只做網站登記,沒有任何Overheads,電腦用自己的,網路用學校的,專心用半年時間把產品服務上線後再說,這樣也許連幾十萬都不用就可以開始了,如果產品不錯再來做募資也不遲。總之就是越省越好。

股票設計,階梯式募資計畫

如果你募資順利,一開始就募得了夠數年用的資金,那恭喜你,至少你創業前幾年只要專注於產品和市場開發,省著用就可以了。不過這也意味著,除非你自己是主要出資者,你的個人佔股比率不可能太高。如果你用的是台式股票設計,那麼你整個創業團隊的股票Pool加上給未來員工獎勵,不會超過30%,所以你自己的佔比,不容易超過一成。除非公司上市前不用再作增資了,每一次增資,你的股票就要被稀釋一次,幾次後,即便有新的技術股再給你,你的佔比一定是越來越低的。有些創業家團隊風光上市或被收購,雖然了結了心願,還了人情,但其實心中並不爽快,因為自己股份只剩一點點,沒有真得賺到。這其實是非常不好的,你知道Bill Gates的Microsoft剛上市時,個人股票佔比是多少嗎? 43%。所以Gates才有足夠的Incentives把微軟變成世界一流的公司。Oracle的Larry Elision到現在還有23%的公司股份。如果公司CEO是用1、2%在管理這家公司,我覺得要CEO用盡全力成就公司,是很強求的。

那麼如果可以的話,我會選擇獨資,把自己佔比極大化,或除了父母親友的錢,不要任何外部資金幫忙。我覺得有些Web或Apps的公司,真得可以試著這樣做,做出東西,又紅又有人用才是王道,連BP也不要寫了,不要被一些所謂早期投資人佔盡便宜而不自知。不過,對正常的新創事業而言,獨資意味著自己或家族口袋真得夠深,在這種狀況下,其實投資房地產、土地,可能回收更好一點。要有實力獨資的,肯定不會像你我一樣還在讀這本書,就算真正有實力獨資,一般也會找一些人一起來分攤風險,所以,這關逃不了,基本上100%獨資不太可能。

那要如何才能又能借助外力資源,又能將自己的股份最大化呢? 重點就在於時機(Timings)。其實本章前段己經或多或少揭露了這個想法,具體做法來說,就是我所謂的階梯式增資

一般公司募資來源,大概不出以下數種:

自己的存款資金 (Personal Savings)

親朋好友 (Friends & Family)

種子、天使、早期資金 (Seed, Angel, Early Funding)

創投資金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公司投資 (Corporate Funding)

銀行 (Bank)

我們可以把公司增資的階段,分成以下數個時期:

種子資金期(Seed Financing): 這段通常主要是由自己和其他創業夥伴的存款來出資,大家股票權利都一樣,只有出資比例股數不同的差別。你在這時期要完成至少第一版產品上線,可以驗證這個題目是有機會成功的方向。這個時期不能太長,三個月到半年最多了。以上面的二年2000萬的案例來看,半年就是500萬,就算三人均分一人也要快200萬,對學生或上班族還是很多的。為什麼要這個階段呢,因為沒別人出資,股票可以佔到100%。

創始資金期(Startup Financing): 這段通常要朋友父母和親人(Friends & Family,簡稱FF)來幫助你完成增資,親友最挺你了,通常細節都不看,所以不管美式還是台式股票設計,請不要溢價發行,而且要把FF看成是天使投資人,除了提供營運計畫書外,還要明確告知風險及股票不能輕易脫手的買賣限制。這個時期就算FF不夠,真得要找Angel或早期投資人,也必需是沒有特殊條件(Special Terms)的,每一股都是Common Stock,有同樣的權利,要同意什麼反稀釋(Anti-Dilution),清算優先(Liquidation Preference),或保証未來可購買股數及價格的權利的Angel,統統很有禮貌的拒絕,到下個階段再去找他們。這個很重要,請依計行事,寧可募不滿錢,也不要把這個時候的股權複雜化。

這個時期是公司真正的從嬰兒不要夭折長成到小孩的關鍵期,你在這個時期至少要完成產品開發,成功上市,而且最好是能一炮而紅,產品大賣,或會員大量成長。沒有賺錢沒有關係,財報爛不打緊。只要媒體如果能一直報導,就算是付費的也ok,讓公司看起來蒸蒸日上,似乎快要一飛沖天的感覺,就算過關了。這個時期從半年到一年半都有可能,以上面的二年2000萬的案例來看,半年就是500萬,一年半是1500萬,假設是一年半,FF佔股75%,Founders佔25%。如果你覺得Founders佔太少,也可以在這裡再加碼投啊,反正沒溢價。另外你一樣可以多做30%免成本的技術股來獎勵管理團隊,況且FF是自己人,友善的股票還是100%。

擴產性增資期(Expansion Financing): 這段就要真正的投資人來投了,創投VC,公司投資部門 (Corporate Funding),銀行投資部門都是你的客戶,只有他們有實力可以幫助你的公司從小孩成長到大人。不是只有資金,他們的資源,人脈,也是這個階段的重要養份。不過,這畢竟是大錢,我們要將心比心,各為其主,將本求利,勾心鬥角,在所難免。我在後面會有一整章來討論VC募資的問題。

這段時期要多長,沒人說的準,可能一次增資不夠,要做第二輪(Second Round) 或第三輪(Third Round) 甚至更多,直到公司成長到損益兩平,自給自足,到可以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或被併購(Merge & Acquisition)為止。這個時期,如果要的錢多,股權佔比就會大幅縮水,加上有些初始員工甚至創業團隊會離職,股權結構一定會有大規模的變化。最佳的狀況是,在最後一次IPO前的增資,管理團隊可以佔股20-30%,讓團隊有努力經營的動力Incentives。

上市,或被收購: 上市是將公司股權開放,向一般社會大眾來募資,順便之前投資人和自己可以賣出一些股票,獲利了結。所以挺你的人都發了,大家快樂,你也快樂。被收購有時候更爽,拿到錢還不用繼續再辛苦經營公司了。到這裡,你的創業之路就結束了,接下來的,是建立一個長長久久成功企業的挑戰了。

讀完這章,創業前需要想好,準備好的五項重點功課,就算完成了。接下來還會有幾章是講創業前的技術性準備工作,以及要預防的可能陷阱。不過恭喜你,你看完本書一半的重點了,希望你對創業這檔事,也更有把握了。

創業前的五項要點 – 4,撰寫商業計畫書,財務預估番外篇

這章肯定讓工程師的你頭很大,因為財務報表來了。不過還好這章講的是預估,不是Actual實際的財報,所以目前還算簡單。老實說,對工程師來說,要懂財務報表肯定比學C語言簡單多了,只是我們都選擇逃避,看到財報就跳過,也不知是不懂還是不屑。其實財務報表很有趣的,有時看財報就像看公司的故事書,如果你要當CEO,這關還是要過的。

我們說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財報有三表、收支餘絀、資產負債、現金流量表。

收支餘絀表、或稱損益表(Profit & Lost,簡稱P&L),不過更常用的名字是收益表(Income Statement)。基本上就是把公司的收入減掉成本支出、費用,各項稅支出,所算出來的總收益或損失,再除上全部的在外發行股數,就是EPS(Earning per Shares) 每股盈餘。這是財務三表中,投資人最看重的一張表。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範例,這個範例是模擬一個線上遊戲平台的財務預估,數字不是真實的,只是讓你看了比較有感覺:

這個表分上下兩半部分,我們先看上半部,以毛利為切分點。

1, 銷售收入(Sales Revenue)是各項可能的收入列表,以及名項收入的佔百分比。記得收入要先扣除營業加值稅(VAT),台灣是售價內含5%,所以要收入要扣掉5%。美國一般是外加,所以不用扣,但歐洲日本大都是售價內含,所以要扣。

2, 銷售成本(Cost of Sales,有時也可以叫Cost of Good Sold,COGS)指的是因銷售產生的直接成本,如原物料、生產製造成本、作業員工資、包裝、通路上架費、業務成本、授權費、網路頻寬費等和銷售產品量直接相關的成本。例如製造越多產品,自然原物料要越多。因為這些成本和銷售量有連動關係,所以又叫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

3, 這兩個總數相減,就得到毛利(Gross Profit)毛利率(Gross Margin,毛利/總收入)。毛利率低於五成,基本上對新創公司都很不利。

再來看下半部:

1,固定成本(Fixed Cost),也可以稱為營運費用(Operating Expense),是公司不管有沒有賣出東西,有沒有收入,都要付的錢,所謂的燒錢,就是在這裡了。這裡面包含了:

-員工薪水,可分成直接研發人員(Development & Research),非直接人員如管理(General & Administrator)、客服(Customer service)等,以及行銷及業務人員(Sales & Marketing),你可以分更多不同性質的人員,主要是為了觀察不同人員的比重。

-員工勞健保、保險、及其他額外費用,在台灣這個數字大概是30%的員工薪水,在美國,這個數字約等於員工薪水,很高的。

-廣告行銷費用。

-一次性的費用如工具機採買,機房建置等。請注意從會計角度來看,如果這一次性費用是未來五年內都可以用的,請把這個總數除五來做簡易攤提,不然這筆金額可能會太高。

-固定的銷售成本,如固定回扣金。

-基本機房頻寬費用。

-房租,水電及其他費用。

-還有可能有其他的。

2,稅前淨利(Income before Tax),就是前面的毛利再減掉這些營運費用的加總。到這裡,一般新創公司前幾年都會是負的了。

3,營業所得稅(Income Tax),所得稅很複雜,詳細要問會計師。但一般我都先押20%扣掉稅前收入。

4,稅後淨利(Net Income),就是稅前淨利扣掉稅金,這就是你公司的實際淨利(Earnings)。

5,每股淨利(Earnings per share, EPS)將淨利除掉所有在外面的股票總數(Outstanding Shares),這個指標是投資人看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決定股價的重要基數。

搞懂了Income Statement,基本上已經完成了財務預估的基本功了。Income Statement 是描述公司在一段時間內的財務表現,一般是上市公司是一季或半年一次,在新創公司,用一年期來看較適合。所以在建立財務預估模型時,我也建議以年度為基礎,我們來看剛剛的例子,但拉長到三年來看。也可以加到五年,當然越長越不準,我個人覺得三年剛剛好。

這個例子來看,這個新創公司在第三年就會轉虧為盈,而且還會賺四佰萬,EPS兩塊多,不錯嗎。不過看起來第一年賠八百萬,第二年賠一仟一百萬,所以前二年會賠掉約二仟萬,加上第三年假設現金回收較慢,大約需要三仟萬的營運現金,所以這個公司需要五仟萬現金投資。可是,如果第一年並沒如願賺二佰萬,第二年也沒有賺一仟四佰萬,比較安全是伍仟再加一仟六百萬,所以根據這張表,這個公司也許需要七仟萬投資,第三年要開始賺錢才會夠的。不過其實公司需要投資多少錢,不是這樣算的,下一章會談。這邊只是在舉例說明投資人會如何看你的財務預估。

但是為什麼每年有這些數字變化呢? 為什麼你的金幣虛寶收入會從一百八十萬漲到三仟六百萬? 研發成本要從四佰二十萬跳到一仟兩佰萬。尤其是收入的增加,對公司生存和發展很重要的,這些都需要好好的解釋。我們可以用下面這補充表格來說明:

原來因為所有預估的數字都有假設(Assumptions),例如說在這裡,會員在第一年有二十萬,第二年就要成長一倍到四十萬,第三年到六十萬,這些就是所謂的重要里程碑Milestone,上面的Income Statement財務預估的收入增長,主要就是從這些成長數目加上其他假設參數而來。如果你會Excel,請把這張Assumption參數表,變成是輸入參數,上面Income Statement的所有數字,都是用公式由這些Assumption計算而來,不可以手動修改,要改只能改這些Assumption參數。當然每個公司做的東西,收入來源都不一樣,公式不一定這麼好寫。但一旦你完成這個我獨創的所謂窮人版財務預估模型後,你就會發覺這個方法神奇的好用,當你改變這些參數,你就可以即時看到未來對公司整體財務的影響。甚至在這個例子裡,也許未來會員成長沒這麼快,但是只要能讓” 購買金幣的會員比例” 提高,一樣能達成收入目標。或是會員成長應該超過這個目標,那公司就可以越早轉虧為盈,這樣子多試幾套數字模型,你自己會對公司的獲利模式和財務目標,會比較有清楚的概念。如果你還是不了解這個方法論,我有這個範例的Excel模型,有需要的人可以來信免費索取。

對商業計畫書而言,財務預估不是猜謎遊戲,不是這些數字說了算。每一項假設和數字,都需要有市場分析,產品功能,開發計畫,執行方法來作後援,很清楚的在商業計畫書裡說明清楚,你如何能做到這些數字,然後最後到這裡來呼應所有假設參數和財務數字。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我保証你的BP一定是很”上道”的,就是投資人會接受這種邏輯。

不過創業家為了要完成BP,對這個財務預估,常常會流於湊答案式的製造出一份亮麗的報表。因為要推銷自己的公司給投資人,所以數字都會高估,過份樂觀,太誇大的結果就是自己騙自己,投資人也許根本不信,但也可能把這份高估的財報,當成對這個投資案觀望的指標,假裝一付很認同的樣子。如果你還當真,變成公司真正的執行目標,結果恐怕會是過早請了一個Dream Team,燒錢太快,導致失敗。所以在這裡請你認真的好好填這些參數。不過如果真的有必要,請做一版比較” 務實” 的,也許不貼在BP裡,但請不要欺騙自己,給你自己做一個可達成的預估,作為公司努力的目標。

終於完成了,你的商業計劃書除了下章要講的募資計畫以外,該有的都有了,應該可以完成了。疑? 那另外兩張表,資產負債(Balance Sheet)和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 呢? 怎麼不講了,不是的,我會在公司經營時的管理,現金和財務管理那章再講,因為這兩張表,對剛創業或還未創業的公司來說,我認為尤其在BP裡,除了不準外,完全沒有預估的急迫性,頂多對預算開支的計畫,有說明性的功能,而且一般投資人對初創公司,也不會太期望有多精準的要求,所以不做不會有事的。而對已創業一陣子,正在進行新一輪募資的公司而言,更是不能把這二張表放在BP裡,只有對真正認真要投資你們公司,已經在進行DD(Due Diligence,投資評估) 的投資人提供外,一概不可流出。因為這二張表一揭露,公司底牌就全都露了,就算是預估未來,也要以現在的數字為基準,不像Income Statement,因為大多新創公司還沒有什麼收入,所以數字可以都是未來假設式。但這二張表不一樣,請問被投資人知道你的公司現金存量,推算出你剩下的存活時程表,你要如何談到一個投資的好條件(Terms)呢?最後這段雖然是題外話,無關商業計畫書撰寫,但請相信我,我是創業家,是未來的你,不是創投,不會騙你的。

Excel samples BP Income Statement example v3

創業前的五項要點 – 4,撰寫商業計畫書

商業計畫書(Business Plan,簡稱BP)是一份描述你的題目,市場,團隊和作法的計畫書,主要是用來向投資人介紹你的公司,而獲取他們投資的介紹性文件。在以前的年代,因為投資人過份注重商業計畫書,導致有傳言一說,看BP的厚度可以看出創業家的用功和誠意。這個傳說如今還有政府專案的評委還會愛,不過創投投資人一般都不會採用了。 甚至因為太多BP太落落長,許多VC乾脆要創業家在申請時套入他們自訂的範本,不看創業家辛苦寫出的BP。

撰寫商業計畫書是否重要? 有人說很重要一定要寫,有人嗤之以鼻認為不值一寫。我個人認為,商業計畫書的產出過程,比計畫書本身更重要。創業家經由寫BP的過程,一次一次的檢視題目,產品,市場,藉由財務的預測來評估商業模式的健全度,其實是一個很棒的經歷,因為是寫給別人看的,也會比較完整的來說明自己的Idea。我有時侯讀完書,過一陣就忘了,可是如果我要把這本書的部分講給別人聽,因為要講之前自己要先融會貫通,講完之後通常就會牢牢記著,變成自己的學問。

另外我們再從行銷的角度來看寫商業計畫書這件事,除了自己要看有關計畫執行的部分,BP主要是寫給投資人看的,投資人看了以後要幹麼? 當然是希望他們拿錢出來投資你的公司。所以你也可以把BP當成是一個行銷工具。所以BP和廣告文宣性質也很類似。有申請美國大學或研究所經驗的人,還記得要申請Application要附自己的自我介紹和學習計劃書,有時候在校成績差一點,申請Application寫的好也會進入理想的學校。所以這個Application就是你個人的廣告文宣。有些學生腦子較古板,像做八股一樣做了幾頁文字的自我介紹,想想看入學辨公室的教授每天收到無數的Application,你的和其他人的都一樣,就是按步來。排隊慢慢等教授看完。

如果你的申請書不是只有幾頁紙,還附上了你的作品,歷年參加活動寫真,圖片加聲音,肯定為申請加分不少。現在是Internet的年代,我建議要申請美國大學的人,越早作Blog越好,把自己的經歷,獎狀,事蹟,社團活動,全部都記錄下來,用FB, Blog, Youtube寫下來,將來申請學校自我介紹就靠這個,記得這個事情,是為了行銷你自己,讓學校接受你入學。這個精神,其實應徵工作也是一樣的。所以你公司的BP,更是如此,善用新工具,尤其是Video,Flash動畫,有時侯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一段影像更是千張圖所組成的。公司也可以有FB,有Blog,Tweeter,更可以加強別人對公司的了解,對投資人做行銷,就是BP的用途。

不過有時物極必反,我以前收履歷表,一般人都是幾頁,但只要是印度人的履歷,一定是幾十頁,巨細靡遺,連做過什麼計畫,計畫的內容都寫的清清楚楚。剛開始覺得很新鮮,也有加分功效,但久了見多就覺得太多了。現在申請學校,一般都會上網填申請書,學校會用問答的方式,讓你填入自我介紹和讀書計劃,例如"試舉例說明你生命中的挫敗,並如何克服它?"、"說明你為何對本科系有興趣的原因?"來規範申請書。現在有些創投,也是因為來要錢的團隊太多了,大家的題目又千奇百怪,所以會要你在網上先填申請表,簡述你的題目,並用問答的方式,如"為什麼別人不能抄襲?","舉例說明團隊以往合作經驗"等問題,試圖用他們自己的成功經驗來選擇投資對象,了解你的公司。所以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如果你了解行銷,知道Marketing是由3P組成的,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和促銷活動(Promotion)。促銷和廣告文宣的成效,還是要有好的產品和價格來做支撐,不然就算是有媒體造勢也沒用。所以我們還是回歸基本面,好好把商業計劃書完成先。

計畫書的形式

沒有人規定BP要用什麼格式來呈現,通常是文件word+簡報power point,如果你要用Video也可以,不過影像不能搜尋,無法講完所有重點,所以只能做Intro,或附加說明,不能取代文件。很多人都會建議先完成文件檔,再將精華節錄變成PPT,方便簡報用。不過我實際執行後,才發覺這又是所謂的專家自己在辦公室裡想出來的方法,完全不能執行。你要知道現在的投資人可精了,幾乎完全不可能看完一次你的BP就決定投資了,如果有這種情形,我覺得這項投資必是因為其他原因,了解後也許連BP都免了。正常計畫書都需要經過數回合討論,修改,所以這個BP會經過一個客製化的過程,改了又改,一直做修改到雙方滿意為止。你同時又可能和多組創投接觸,每組來一個客製化,己經要維持多個版本了,請問要如何即時同步文件和簡報。

其實文件檔或是簡報檔都可以,因為都是電子化,可以圖文並茂。如果是Word文件檔請注意篇幅,切忌作八股文章;Power Point簡報檔請注意不要太簡略,如果有圖表一定要說明,因為很有可能有人拿到簡報檔卻沒有空聽你的簡報。我個人習慣用簡報檔做BP的簡報母檔(Slide Deck),投影片是屬於文字圖型比較多的那種,不是美式Steve Jobs那種字大大,只有數行Bullet Points那種。Slide Deck裡可以有幾百張歷經多次修改的投影片,要簡報時再從Deck裡挑出適當的投影片,約二三十張做客製化簡報,這樣最有效率。我的經驗你可以參考。

另外記得簡報後通常要提供檔案給投資人,請記得將檔案轉成PDF,因為BP還是屬於公司機密,雖然不能避免投資人傳給別人,其實我還沒碰過不傳出去給別人的創投,但至少不能任意修改。如果你真的害怕傳到不明人士手上,那請把那幾頁拿掉再傳出去吧。

計畫書的內容

商業計畫書的內容,如果你在之前章節好好想過了你的題目,產品,市場,商業模式,邁向成功的想法,再加上你的團隊計畫,應該大多都存在了,目前還沒提到的是財務預測和募資計畫,我們待會講。現在先來看一般計畫書的大網:

–          產品或服務簡介

–          營運獲利模式和發展策略

–          總體市場規模,成長率和市場區隔

–          競爭地位和市場策略

–          如何獲得顧客

–          銷售管道,通路,銷售策略和預估

–          管理團隊能力及經歷

–          產品開發能力及團隊

–          製造和備料能力及團隊

–          客服能力及計畫

–          人力規畫及獎勵辨法

–          財務預估及公司發展里程碑Milestones

–          現金流量預估

–          現行股東及股權比例

–          募資計畫: 包含Amount & Terms(股價及條件)、Post-financing capital structure (增資後股權結構)、Use of Proceeds(資金運用計畫)

這些綱要也可以簡化成:

1, Company Overview公司簡介

2, Product & RD產品與研發

3, Market Overview市場概況

4, Marketing plan行銷計畫

5, Competitive Analysis競爭分析

6, Team 團隊成員

7, Share Structure股權結構

8, Financial Forecast財務預估

9, Funding plan募資計劃

其中投資人最看重的部份是,也是前面幾章強調的重點:

1, 有經驗又充滿創業熱情的團隊。

2, 正確的市場區隔和市場成長的想像空間。

3, 獨特甚至是獨創的產品與技術。

4, 一個邁向成功的執行方法。

5, 良好的投資回報,最好能超過十倍的回收。

另外有些投資人也會重視:

–          公司設定的願景。

–          創業團隊的Commitment。

–          充分聚焦(Focus) 的執行方法。

–          資金回收出口規劃(Exit Strategy)

還有一些投資人必問的必考題,如果現在有答案,你也可以把這些答案加進BP中:

–          進入門檻,如何防止別人抄襲你的點子?

–          這些進入障礙,是技術,專利,還是市場特殊性?

–          競爭者的市場及定價策略?

–          專利布局?

–          團隊成員是否一起合作過?

–          什麼時候才會到達損益兩平?

這些實際的內容還是要你自己填入,記著能用圖表盡量用圖表,如描述商業模式,大部分的人都會習慣用產業的生態環境(Eco System) 圖來描繪公司定位和商業模式,我建議你也照做。有實際參考數字如市場規模預估,請註明出處,增加可信度。

另外如果不介意用英文,還有二套軟體可以幫助你完成撰寫BP。它們會根據你選擇的產業,提供範本及範例,並用問答的方式,逐步引導你完成BP,我有用過,還不錯。不過要留意它們的產出是Word文件,和我習慣的PPT有所不同。你可以自己上網搜尋,一套是Palo Alto Software 的 Business Plan Pro,一套是JIAN 的BizPlan Builder,兩套應該差不多,價錢也接近。

商業計劃書裡的財務預估,我們下章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