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Yin & Yan

資本主義造就了現代文明進步,人類生活到達史無前例的發達水準。古代的資本家經過多次的失敗經驗,設計了一套有民主體質的資本主義制度,徹底擊敗不符合人性的共產制度。然而資本主義本質上和羅馬時代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只是貴族變身資本家,羅馬公民是一群試圖擠身資本家的冒險者,除此之外,所有人都是奴隸,終其一生為錢辛苦,為資本家打工。而資本家為了怕奴隸們識破真相,也方便管理,於是在公平正義的口號下,用民主投票的方式,讓人民在羅馬競技場中瘋狂發洩,以為手中的一張彩票,可以帶來幸福,當然結果就像看電影一樣,其實無所謂。針對於政治冷感的奴隸們,還要用kim kardashian來幫忙,資本家也真夠忙得。

 

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也是不相容的。試問,公司是資本主義的細胞,世界上有哪一個公司,是利用民主的方式運行的? 哪一間公司不是下聽上的,員工聽老闆的。除非CEO也是大股東,否則包含CEO在內的所有員工,存在的價值只有一個,to serve 董事會和大股東。什麼溝通,關懷,公平,公開,都是在黑箱決定之後,再捏照出來的說詞,讓員工happy而已。

 

因為資本是有限的,因此資本家不能多,人類卻越來越多,有錢的會越來越有錢,窮的卻越來越窮,還越來越多。世界也會越來越亂。不過除非有比資本主義更好的制度出現,就像Elon Musk一樣,他抓住經濟循環洗牌的機會,在其他人繼續照著資本家寫出來的遊戲手冊忙得不亦樂乎時,悄悄低把自己升等到資本家,其他事情,留給更聰明的人想像。

經濟循環操作方法

好久沒寫文章了,我很好,不過很忙,隨興寫了一些想法,歡迎觀賞 :)

 

我想,景氣經濟循環是by Design的。因為世上的資源,和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產生的價值,是有限的。而鈔票越印越多,要用無限增長的鈔票換資源,自然要用更多的鈔票來換。錢越來越薄,就是東西越來越貴的結果。

到了一個地步,為了避免物價太高導致民生社會崩潰,也就是樓上(是誰呢?)的害怕把奴隸(這又是誰呢?)逼到要造反的地步,就會慢慢的利用機會,製造不景氣的大環境,透過銀行提高利率等手段,導致包含股市崩盤等事情,把印太多的鈔票回收一點回來,也讓人民收手少買一點東西,鈔票變少,可買東西的數量不變,物價終究會下跌,愚笨的人民不久又會忘了這些事,一切回歸小幸福。樓上的安排一下,又有下一個新的循環可以賺。

100年前設立的美國聯準局,就是美國中央銀行,吸取從羅馬時代一路來的經驗,利用猶太菁英的頭腦,設計出來一套連上帝都會讚嘆的複雜系統,無中生有的印鈔票,用國債向未來借錢花,無人能破解且通用百年。

問題是,

1),這套系統還可以用多久? 亦即,當各國的國債到達不能承擔的時候,會不會有骨牌效應,集體崩潰? (ex. 到底是希臘重要,還是希臘的債務重要?) ,

2), 這套系統的好處是保有現行資本家利益外,還提供了一個時間機會給新進的資本家加入俱樂部,前提是必須是我同類。但畢竟資源是有限的,能進的有限。那些進不來的國家和資本家,如何管理,如何取捨?

3), 鈔票印多的可以回收,人類生的太多要如何回收? 人口變多會加速循環的速度,增加變數,必須加以降低才能管理,或是增加貧窮區,降低可消費人口的總數。

所以,解決方案是?

放心,只要有問題就可以解決,畢竟用心模擬一下就可以想像這些方案有多可怕,我希望不要,但未來數年世界上會發生的事件,應該都不會離這些方案太遠。不過畢竟我們是"問題"本身,不配解決問題,所以這句是廢話。

講我們近一點的話題,1979年,台美斷交,這是根源於中國和蘇聯交惡,美國要趁機拉攏中國產生的結果。如今世界局勢變化,中國崛起,西方全力圍堵,台灣地位不同以往,親中派政府被反中派拉下來,應該不止於"民心向背"那麼單純的原因,畢竟台灣在民主的遊戲裡只是大頭兵資歷,老大哥很好管理的。往好的地方想,台灣可以獲得一些西方的好處,新型的武器,或是有些公司會多拿到美國不想給中國的訂單,政治上我覺得連重返聯合國都有機會,就算邦交國被大陸拿走幾個也沒關係,只要你乖乖聽話,美國會用其他方法補償台灣,基本上我認為,連把國號都丟了也符合美國利益。

但回到本篇論點,美國等西方國家早已被這些系統掌握,講難聽一點就是被資本家掏空了,中國是美國債券的大戶,換句話是美國的大債主,能消費的人口多到快失控了,中國的錢怎麼印都不夠,美國如果貿然打自己的市場,把美金流通變低,回收美金,實現循環目的。但同時如果中國經濟一樣暢旺,世界各國改用人民幣調節經濟,那人民幣有可能取代美金地位,你覺得這些資本家,會眼睜睜的看著這個百年系統崩潰掉? 我相信,中國經濟一定會隨全球同時進入低點循環,這是中國進入這個俱樂部的門票。

不過也有一種可能狀況,如果中國不願意進入俱樂部,或是國家內部問題太嚴重導致必須和美國唱反調。到時,基於前述資本家的利益,西方國家一定會聯手對付中國,甚至把中國定義為本次經濟衰退的肇因,中國經濟一定會被打下來,最壞的狀況是中國反抗,引起戰爭也不無可能,美國可以順便解決債務問題。而台灣親美反中是美國對於這種狀況買的保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存在目的,美台關係越好,越可以觀察這種反撲的力量。不過,對住在台灣的人來說,美國付的保險費,遠遠不及於風險,根本是白癡行為,當政者就算看得懂也不會說出來。

這段話我本來只想寫寫發發牢騷,沒想到越寫越多,趕快停筆。不過老實說,面對這種困境,我也沒有什麼好方法解決,只能隔靴搔癢,想想我日前看得Elon Musk傳記,他把握經濟循環的門票,加入資本家俱樂部,本來應該幾輩子無慮了,但想不到他成立了SpaceX,認為人類遲早移民火星,一般人也許覺得太crazy了,但是如果把Musk放在十字軍東征的年代,他應該會疲於當時歐洲的現況,而義無反顧地前往未知的新世界開創新局吧。當然,我覺得Musk會是成立KnightsTemplar的一員,然後他的子孫會是美國聯準會的股東。SpaceX也許100年後最大的業務是星際匯兌,Opps,扯遠了。

活著,就有希望

我去年從辣椒子種出來了一顆小辣椒樹,年前收成了好幾十顆的鮮紅辣椒,在收成時,不小心折斷了一叢分枝,上面還有好多綠色未成熟的小辣椒,我覺得有些可惜,就把這個斷掉的樹枝,直接插在土裡,也不知是在想什麼,可能在幻想這個斷枝能夠somehow活回來。隔天再看一看,不出意外的,它逐漸枯萎了,想也知道,都斷了,根也沒了,不死才怪,我想也算了,就任由它插在土裡了。過幾天後,枝幹都變色又下垂,連葉子都捲起來了,可是又似乎尚未死透。上面那些綠色的小辣椒,竟然慢慢變紅轉成熟了,又過了幾天,這斷枝依舊要死不活的,可是上面的小辣椒們,居然鮮紅欲滴,嬌豔可愛,等著被採收,我當然高興不已,連忙拿著剪刀,一顆一顆小心翼翼的剪下來,最後發現除了一顆還是半綠未熟以外,神奇似的全部都成熟被採收了。我想隔天等這顆也變紅了,再採下來,就奇蹟般的把這枯枝上的辣椒全部收成,一顆也沒有浪費。

第二天要去採時,發現這顆最後的小辣椒不見了,仔細一看,不是不見了,小辣椒已經變紅成熟了,從枯萎的枝幹上掉了下來,安安穩穩的落在土上。我把它撿了起來,洗一洗,收起來晾乾備用。不過,一個念頭忽然閃過,我又把它拾了起來,深深埋入了這個已經死透的斷枝底下。

無獨有偶的,過年前買了好幾盆紅色的香水百合,想討個喜氣。有一個花苞在運送過程中被折斷了,只有花苞以下大約兩公分的莖還留著,我也想可惜了,就順手拿了一個杯子裝滿水,把這個花苞就擱在杯邊,結果這個花苞竟然也沒死,還慢慢長大,過年期間火紅地盛開著,發出的香氣一點也不輸還在盆子裡其他的百合花。

今天開工第一天,知道一位朋友加上同事,因為某個很不好的因素,過年前一天,正值壯年,拋下老婆和小女兒,竟然就這樣走了。我下班開車時,看著他之前的車位,呆坐了五分鐘,思緒萬千。

植物尚且知道,用盡最後一口力氣,也要活出最後的光彩,把香火延續下去,何況是人呢? 我希望跟活著的人說,請好好,用力地活下去。沒有難關是過不了的,就算真的過不了,也請你活到最後一刻。

很抱歉,過年期間發這個文,因為創業,我如同死過,所以我知道,活著真好,活著,就有希望。

2014矽谷的夏天

七月的灣區矽谷,白天大太陽下還是有點熱的,大概攝氏25到30度,比起冬天大概熱個10度,比起舊金山市區也熱個5度吧,因為在市區夏天比冬天要涼。灣區晚上因為太平洋上的冷空氣吹上陸地,很冷,只有十幾度,幾個月連一滴雨都沒有下,空氣很乾,不過比LA好多了。每天都是藍藍的天,涼涼的風吹來的,是標準的地中海型氣候,這種得天獨厚如同天堂般的好天氣,地球上只有幾個地方有這種殊榮,多少年來每年都是一樣的。

除了東灣山上因為缺水,滿山的草原呈現枯黃色,不能像冬天一樣有像瑞士般的綠色山頭,灣區其他地方還是綠意盎然的,雖然沒有在春天樹上如同櫻花般吹雪紛飛的白色不知明樹花,但是偶然還是有十幾層樓高的加州大紅木樹,穿雜在綠樹成蔭的住宅區或辦公區中。想像一百年前這個山谷上,種滿了櫻桃、杏子、和桃子樹,春天白色的櫻花、淡淡粉紅色的杏花、滿滿亮眼桃紅色的桃花,開滿山坡,越過夏天,秋天忙碌的採收水果的農夫,一車一車送出豐收的成果,換取他們的美國夢,養育著這群人的土地,在數十年後,雖然果樹不在了,但是更大美國夢,在這裡,也種下了它們的種子。

很多華人的美國夢,也在這裡,青春的歲月,在網路剛剛起飛的年代,用破爛的英文,和全世界各地來的菁英,一起開發出日後改變人類的產品。這些盛會,有些有參與,大多都是旁觀。有快樂,有一夕致富,紙上富豪的經歷,有不切實際,胡亂度日的年代,當然最多的是辛苦塞車上下班,撫養家庭,熬夜寫程式的日子。不過我也和很多人一樣,十多年前決定搬離這個夢天堂,放棄在這裡辛苦建立的基地,回到飛躍中的亞洲。這個決定,我到今天,也還不確定是不是對的,無論如何,我已經離開十多年了。

這十幾年來,每幾年還是會回來一二次,名為拜訪客戶,其實是訪友加上懷舊之旅,每次回來都會回到我的舊家外,想著我的小孩在這裡出生和長大,如果還住在這裡,又是如何呢?轉眼間,2014年夏天,我又回來了,不過這一次,我第一次沒有回到舊家外,也說不上什麼原因,總之,這裡已經沒有家的感覺了。我也覺得我不再像是返鄉的居民,倒像是到矽谷出差的外國人,對事情沒有全貌,只有不連貫,相互矛盾的片斷資訊。

這次回來是公務,因此吃飯聊天真是不少,從早餐吃到宵夜,各式各國的美食餐廳還是人聲鼎沸,整個矽谷看起來還是生機勃勃,上下班時間101,280,880,237公路還是到處塞車,好像各種活動還是不停的在進行。熱門的Shopping center裡,不管是不是上班時間,到處都是購物的人潮。一切似乎是一如往常的美好。基本上,一切似乎又回到2000年internet bubble和2008金融風暴之前的榮景。

當然一代新人推舊人,以前到處看到的HP、Compaq、Sun、Cisco的建築,現在比較少見了,很多公司都不見了。不過,從101 shoreline過去,本來只有電影院然後接到一個大公園,後來開了一家超酷的Silicon Graphic公司,他們還蓋了用電腦動畫科技做的一個戰鬥機模擬機,開放給一般大眾遊玩,漂亮的辨公大樓一棟棟蓋起來,數年後,SGI不見了,辨公室慢慢又空掉了,空了好一陣子後,又出現了一間更酷的公司,就是Google,現在整個Shoreline 基本上都變成Google的領土了,連Castro Street也因為靠近Google,也變成Upscale起來,原本的舊中國餐館,換成一家家的高檔時尚餐廳,頗有Stanford 大學外University Avenue的感覺。

從101接237向東走,本來只有幾間公司如3Com的大招牌,其它都是一片荒蕪之地,現在好多正夯的公司例如Brocade都有大型辨公室蓋在那裡,還有一大堆網路公司Finisar, Juniper Networks, NetApp, Spirent, Yahoo, Infinera, Avago 都在那裡,在不遠處的N 1st Street,有幾棟三星的新Building正在蓋,聽說將來要請三千名工程師。當然在De Anza Blvd上的Apple總部,那個Infinite Loop附近還是車水馬龍,只不過Cupertino市的房價太高了,附近沒有什麼新公司敢開在那裡。

對了,說到房價,這絕對是住在灣區的人吃飯聊天必談的話題,這幾年來,每年房價都是瘋狂上漲,Palo Alto已經沒有(美金,下同)二百萬以下的房子了,如果有肯定是超過五十年的老房子,爛的你住不進去,連本來比較便宜的Mountain View,靠近火車站的小小Townhouse,十年前大約二、三十萬還沒有人要買,現在一百萬都買不到。說到買不到,有好房子拿出來賣的時侯,真得有人拿現金幾百萬再加價幾十萬下手,每個人都猜說這些人是誰,有人說是拿FB股票的人,也有人說是某國貪官的小老婆。總之,好的地區的房子已經漲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我想比2000年泡沬年代大概又漲了二到三倍。基本上,不管薪水再如何漲,除非有大量股票在手,年輕人要獨立買得起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在台灣吵著買不起房的人,矽谷的兄弟也沒有比你好啊。大家也因為買不起房,紛紛住到更遠的東灣以東或南灣以南,甚至是一小時車程以外的地方,上班的人都是同一個方向的大塞車,很辛苦。

其實不只是房價,物價也漲翻了,一加侖汽油現在4元起跳,算算大概每公升台幣30元,接近台灣油價水準了(不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以前美國油價只有台灣的一半不到,省油小馬力的美國車真得很少)。我和朋友吃好一點的餐廳,隨便一吃都是一百元起跳,中午出來吃個簡餐,一個人沒有二十元應該吃不到東西,商務旅館也是動輒二、三百一晚,連最爛的Motel6都要快一百了。二個臥房Apartment的房租,每個月輕鬆破二、三仟元,單獨租一棟房子,在Palo Alto連一萬一個月都不夠。打開電視,每天都在播伊拉克、以色列等中東地區的動亂,油價應該還會繼續漲,物價只會繼續漲漲漲,你的感覺就是一個字,貴。

不過,矽谷仍然是美國成長的動力火車頭,我的VC朋友說,美國有九成的投資還是選在這裡,近年來,教育,生技醫療健保,以及高科技節能及製造技術相關公司,最受投資人的青睞。源源不絕的風險基金,也維持著一家家新創公司的成立,全世界各地的好手,還是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展長才的機會。現在一些網路雲端服務公司,如Google, Facebook, Ebay, Twitter, Oracle, Apple,Yahoo加上不在矽谷的Microsoft, Amazon等大型的網路公司,投資雲端機房毫不手軟,幾十億美金一個機房這樣的花,已經超越AT&T、Verizon這種傳統電信大咖的預算了,不管是機房蓋在矽谷還是在別的地方,都讓相關公司業績嚇嚇叫,應該也代表這些公司賺錢賺的不得了。

不管這些公司賺不賺錢,矽谷就是靠這些資本投資得到燃料,讓全世界的年輕菁英蜂擁而來,創業或是找工作,機會還是到處都是的。說到年輕,在矽谷工作,年齡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也可以說是一種歧視,除非晉升到公司高層,或是擁有自己成功的公司,年紀越大,公司越不想要你,隨時會面臨到失業的問題。所以還是要趁年輕到這裡打拼,但是年輕的人又買不起房,因此年輕人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百萬富豪,才有可能立足矽谷。這件事情聽起來合理,不過到底有多少年輕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成功賺到百萬,一定有,常上techcrunch的人可能會覺得新創公司拿到投資是小菜一碟,或者把Jobs當成自己老爸的人,可能會覺得應該是投資人來求自己,對,有可能,有夢最美,但是現實上和幻境是有很大差別的。

這裡還有一個奇怪的邏輯,照說”成功賺到百萬”,是指你做了什麼生意,買賣股票房產也算,賺了中間的價差,而獲得的錢,這件事情如果按照美國稅法,如果是純做買賣而來,稅可能會被抽掉一半,最多可能到60%,所以要有百萬在手,至少要賺個兩百萬,要花二百萬現金買房,最少要賺四百萬,天啊,不容易吧。另外打工仔也要排除,矽谷薪水雖年年調高,稅後薪水要存到百萬,一般人要好多好多年才可能達標,所以在矽谷的年輕人,要有數百萬在手,不靠家裡,只有靠創業,或是加入創業團隊,擁有大量股票,成功上市或被收購,才有可能。

也許也是因為這樣,矽谷才是世界創業天堂,永遠有數不盡的冒險家,前仆後繼的加入。然而創業成功率還是和被雷打到一樣低,對創投也許沒差,以前投十中一,現在投百中一,只要回報率大於投資,還是OK的。但對於創業的年輕人來說,一生也許只有幾次機會,沒打中就會殘念,連住都會有問題。而且這裡還有很多”不能說的秘密”,那些能創業拿的到投資的年輕人,都是那些一等名校Stanford, Berkley, Harvard出來的美國菁英,新創公司就在學校裡面,本來這些人就是美國的希望,成為百萬富翁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其它也是很優秀的年輕人,基本上還是要撿剩下來的東西才有機會。立足點是不公平的,更加堅強的心志和成熟的做法,才會成功,雖然機率還是很小。

其實這未嘗不是矽谷的大危機,已經在這裡有基礎有房產的人佔了最好的位置,雖然最頂尖的人和資金還是繼續會進來,但是對大部份的人來說,這裡的生活成本過高,也代表機會成本過高,新來的年輕人其實有別的地區的選擇,例如Seattle, Boston, Dallas,雖然機會比不上加州,但是生活便宜多了。對在這裡的公司而言,因為人力成本太過昂貴,我看到很多公司慢慢地把這裡包含總部的人力縮減,然後在別的地區,例如加拿大,或是亞洲中國等地,擴大編制,把所有Overheads的部份移出矽谷,只留下核心的管理和技術。在這裡被裁員的人,如果沒有其他收入,加上房貸,恐怕也只能搬離這裡了。如果人人都這樣做的話,那矽谷不就空了。

我不是學經濟的,不過我的感覺現在矽谷的氛圍,就像在泡沬前的年代,物價爆貴,人人都在聊股價,房價,開名車,有股票的人很有錢(但怕交稅不一定敢賣),沒股票的人,或者只有一點點但自認很多,雖然薪水很高,不過花費也很高,沒什麼儲蓄,如果工作沒了,就要跑路的人也很多。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不在知名新公司裡工作,只能旁觀別人的勝利,自己看不到未來,但是對擁有多棟房產的人,也許是買的早所以便宜,對GDP沒什麼貢獻,卻都是人生勝利組,非常地不公平。從時間軸來看,1992到2000算是一個階段,2000到2008是另一個階段,都是8年。從2008加上8年,是2016,的確不遠了。

不過,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好的壞的事永遠一起來,這種崩壞式的經濟循環,也許是一個重新洗牌的契機,財富得以一部分的重新分配,有一些人可以讓出位置,後到人才有更多的機會。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會留下來,一時流行的Buzz自然會消失,也許百年來就是如此,崩盤後回復又會更升級,這種循環才是矽谷真正成功的力量。我曾經讀過一篇統計研究,它說成功創業的時間點在時間軸的任何一點都差不多,最重要的還是公司基本的價值。

回到台灣,外面滾熱的毒辣太陽,令人想回到灣區那天堂般的好天氣,不過其實想一想,台灣便宜的物價,雖然台北的房價也很貴,但是房租還是相當便宜的,人才雖然比矽谷差一大截,但是如果你肯付較高的薪水加股票,CP值肯定比矽谷高,整體社會安全和人民素質很好,資本市埸只是比較隱性,投資人還是很多的,政府也試圖幫助創業者,如果你站對產業,台灣加上中國的產業鏈是具有極大世界優勢的。另外只要認知那些黑暗的力量,避開他們,對於虛的人物,應付他們,學習一些過來人的經驗,避開陷阱,其實,在這裡創業,也還不錯。

諷刺的是,雖然我預想矽谷會有一個變局,不久的時間後,我又會回到矽谷開設新公司,設立辨公室,招聘人才,迎接這個亂局的到來。我想,只要能把握不變的東西,例如基本的客戶價值,這些變局,亂局,時間軸,地區,台灣,矽谷,這些變的東西,對於創業的企圖和計畫,是沒有影響的。矽谷的夏天,天天天藍,微微涼風,吹在身上,真舒服,返鄉還是過客,無所謂的。

風起雲湧的雲端應用大時代

上星期和一位創投聊天的時候,談到雲端應用的未來,他認為一個大型的Paradigm shift(典範轉移)正在發生,有點像當時晶圓代工起來後,IC design house 變成Fab-less時一樣的風起雲湧,我真的十分贊同,怎麼說呢?早期IC公司要設計出一顆晶片,自己也要有晶圓廠製造,不過通常這是一個龐大的投資,只有大公司才玩得起。但當像台積電聯電等專業晶圓代工公司興起後,IC公司不再需要擁有自己的晶圓廠,就可以設計和製造出自己的IC,這主要意味著,初期投資成本的大幅降低,造就了IC設計公司像雨後春筍一樣,大鳴大放,代表公司例如NVIDIA,MTK等等現在超大型的公司。

我在創業管理對於財務管理的文章中,提醒創業者一定要注意現金流管理,對錢要省省省,才能盡快收支兩平,立於不敗。我也說除了人事費外,最常壓倒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竟然是房租,水電費,勞健保等這種本該是不起眼的小錢上,多少創業英雄被這些一文錢打倒。雖然這些是小錢,但是都是每月固定支出,所謂水能穿石,就是靠長時間,持續性的消耗。而對標榜雲端應用的公司而言,這種固定成本,通常還有一個大項,就是機房和頻寬的租金。

交過這個費用的創業家,都知道這不是小錢,每月數萬是小事,動輒數十萬的大有人在。當年某知名部落格網站,因為剛開始沒錢付頻寬,用股權和機房業者來換,這個公司後來很幸運被某大美商用高價收購,在當時是一個大新聞,我剛巧認識這個機房業者的總經理,他說這個收購案,讓他得了上億元獲利,我無從驗證這個說法,不過如果這是真的,這種感覺就像辛苦創業,好不容易成功了,但是其實錢都被房東賺掉了,自己沒賺到,實在是欺人太甚。

嚴格講起來,主機不管是買來找人代管,或是向機房業者租賃,每月攤提下來其實還好,最可怕的是頻寬費用,這是水穿石的部份。照說網站或apps使用的人越多,你應該高興才對,不過如果服務是免費的,其它例如廣告收入又跟不上,越多人用代表你要買更多的頻寬,都是錢錢錢,燒燒燒錢。另外,在台灣又因為是獨佔事業,不管你和那一家機房業者買,都是同一個出口,因此頻寬價格高於世界很多的國家。有多高呢?例如像類似Youtube HD的Video,一個User如果24小時整天看,對你的頻寬成本一個月可能要超過一、兩仟臺幣,如果你有一仟個這種”忠實” 客戶,成本就是一個月十幾萬,多不多?如果你可以賺超過三十萬,三分之一的” 店租” 成本就還OK,一個月從這一仟個客戶身上賺不到三十萬,加上其它管銷成本,不賠錢就偷笑了。

不過這些都是過去式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便宜替代方案,大家可以跳過這些獨佔的本地業者,向例如Amazon EC2購買雲端主機,這些主機並不一定放置在台灣,而且是虛擬主機VM,國外IP,管理主機都在Web界面上,和傳統的觀念和思想很不一樣,不過,效能和以前自行購買主機一樣,但是更靈活,可以隨時調整配當,最重要的是,主機和頻寬的成本價格比以前便宜了非常多,從一個月數萬可能變成數仟元,Google很快的也會提供類似的服務(Google Cloud Platform)。我的公司目前有代理一個雲端機房(http://ec.hknet.com/taiwan),所以這裡也小小的廣告一下,這個雲端機房是由日本電信 NTT Communication負責維運,NTT是全世界最大國際頻寬提供者,Amazon,Google,Akami都是它的客戶。這個服務更強了,除了每月VM的租金外,不論上傳下載的頻寬,全部無限免費吃到飽,以前一個月十幾萬的成本,現在突然變成0元了,而且VM是用小時計價,不用合約,想用就用,不要了就點一點滑鼠cancel,神奇吧。

這個使用雲端機房成本便宜的趨勢,是在全球同步發生,主要是要感謝光通訊(Fiber Optical Communications) 技術上的大幅進步,以前在機房常見的1G(Gigabits per second)網路(你的家中可能還是100M),現在大幅地被10G或40G光纖網路所取代,新的機房已經規畫100G的網路建設,也有多家廠商例如Finisar,最新提出了400G的產品,在一兩年內就可以大量生產,短短數年,基礎頻寬就會暴升了400倍。另外還有一個大趨勢,我暫且稱為Cisco的退敗或衰亡,早期Cisco幾乎是Internet網路設備例如高速Router等的代名詞,不過近年來以VM Ware為首的軟體Router技術,充份滿足雲端機房靈活配當跨系統主機的管理,成本又比Cisco的硬體方式便宜很多,似乎是大勢所趨,這也直接影響了雲端機房的成本大幅降低至少20-30%。

基於以上兩點的成本降低,Google甚至宣稱將來它們的雲端服務價格,會追隨在半導體業界常用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這個Statement其實很Vague,不過大概可以翻譯成Google認為,雲端機房的單位價格,每18個月會掉一半。所以大概舉一個例子,三年前你要用台幣二十萬買的主機,現在大概一個月五仟可以租到,一年半後,這個價格會變成二仟伍佰元,像NTT頻寬也免費的業者也會越來越多。

經過前面這麼多的鋪陳,現在你可能已經猜到我要說的事了,在上世紀末,由Wired主編Kevin Kelly整理的NET & TEN,網路十大趨勢中所說,網路的基礎建設,終將使網路如同水電Utility一樣,便宜又方便的供所有人使用。這個預見,雖然表面上有實現,但實際上十餘年來,方便有餘,但不夠便宜,尤其對有意提供線上服務的公司,成本還是十分高昂。不過,關鍵時刻到了,從這些世界級的雲端機房業者提出的價格來看,本項成本不再昂貴,量變終於要到質變的階段,這個時代,終於要來臨了。

例如當Netflix這種利用網路串流Streaming提供影音服務的公司,已經徹底打敗出租影帶業者Blockbuster,連HBO都只好乖乖轉行做節目製作,美國電信業者急著和它結盟,基本上還剩Comcast等這種第四臺cable業者還在負隅頑抗,我看到的是無論如何抵擋,影音Video將來一定是走Internet,根本不用懷疑。而時機上,因為前述的機房頻寬成本的大幅下降,只會有更多的Netflix一直出現,直到Paradigm 完全shift完畢為止。當然,舊的勢力也十分強大,Cable TV的市場是整合性,恐怖平衡式的高利潤市場,各國都是由黑社會所把持,我個人在這裡也吃過虧,其實我並不建議新創公司進來。

可是,換一個角度想,一個Salesforce.com,把Oracle CRM(包含Sibel 和Peoplesoft)打的七葷八素的,Salesforce.com是雲端hosting加上良好的產品設計,如果今天一家公司有一個好的ERP系統,把它雲端化,加上現在這麼低的機房成本,也許真得可以和SAP,Oracle ERP拼一下。

談的更近一點,現在大家用的Line, Whatapp, Wechat,都是雲端通訊軟體,免費加上好用,早就打趴簡訊等電信加值服務,終有一天,它們將會取代通話等主功能服務。就像我在國外出差打電話回家,早已不用昂貴的Roaming服務,而用Skype打電話一樣。再想想如果還可以有免費而且通話品質優良的國際視訊電話,多方視訊,不用4G或只有apple對apple 的facetime,大家不會一股腦兒的跳上去?

在機房頻寬昂貴的年代,什麼Netflix,Salesforce.com,Line,Whatapp,Wechat,基本上還是需要大規模的投資,不是一般小公司可以玩的起的。這個Paradigm Shift就發生在,現在有人頻寬免費給你用,把這個高成本的限制條件去除,小公司一樣可以有大夢想,就像IC公司不再自己需要建造晶圓廠,Fab-less大鳴大放的日子才會開始。雲端應用公司在這個本不該是限制條件去除後,終於可以利用合理的成本,專注於技術功能的研發精進,和提供客戶價值的基本功上,好的Idea和產品才不會埋沒在這種無意義的燒錢困境下。

早期有很多Internet應用的成功案例,尤其是小型公司,大多數是電子商務的公司,因為電子商務商業模式單純,如果找到客戶價值,比較容易獲利並且成功。但這並不能否定,那些好的應用,例如Webvan,Excite,Dragoniptv等,不是好應用,只是在當時,技術開發和維運的燒錢速度,大於公司獲利的速度,因此失敗。在維運成本的大幅降低,加上Open Source技術的成熟可用,兩個因素加上去,如果好好專注在客戶身上,現在再做一次,也許更能成功。

我大膽預測,不出三年,一定會有一些Heavy duty網路使用重量級的apps或是Web services的應用,尤其是在通訊、影音、和企業應用上,小蝦米打敗大鯨魚,改變世界,脫穎而出,也許這些公司現在就在你身邊,或是就在你自己的腦中,掌握這個關鍵成功因素,也許你就是未來的Bill Gates。有些人看不清楚這些關鍵條件的改變,可能造成的產業影響,也有人覺得雲端話題講了好多年,也沒看到有什麼大成功案例,就想說換個話題再炒作一下,這些專家們請他們繼續空想,我請你要把握這個機會,迎接大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