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管理 – 不要做表面工夫

做事有沒有到位,很容易檢查的出來

事情要做完,是基本版的Close the Loop,但是要做到位,有效果,可被驗證,才叫做真正的收尾。虛的人也會虛的Close the Loop,不過有沒有到位,一戳就破,隨便問問其他相關人員,有用沒有用,有效沒有效,真得藏不住。所以奉勸自以為聰明,隨便敷衍了事,做表面工夫的經理人,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更騙不了對公司有愛的資方經理人。

不過,基本上,只要是人,包含我自己,偶爾也都會做一些虛的事,人都愛面子,虛榮,而且因為所謂實來實對,虛來虛對,人隨著年紀漸長,週圍的虛的人和事也越來越多,或多或少,自己也會說一些虛的話,應付應付一下虛的人,日子久了,就算不虛也會虛掉,表面工夫可以騙過別人,也許也會騙過自己。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不一樣,表面上和實際做的不一樣,平常過日子無所謂,但經營一家新創公司,這都會是致命的問題。

致命的表面工夫

我的上一個公司,表面工夫做一點都不少,公司一開冪就和台灣前二大資工所的教授合作,還邀請了其中一位加入創辨人,兩校的書卷獎高手幫我開發程式。接下來我再和工研院和資策會合作,技轉,這兩個單位也把我當寶,一下子帶我去創投作媒合,還要當我的Lead Investor,一下子還帶我去經濟部領我完全沒有參與活動的獎牌,還一堆長官說恭喜恭喜。我還去參加美國Dow Jones辨的科技發表會,上過雜誌,報紙,得過某某Best Award,還在我的第二家鄉Bay Area上過記者會,電視訪問,一大堆獎項連我都記不清了。好險我沒去申請什麼紅X魚的Award,不然付錢也一定會有的。

但以結果來論,除了一些虛名外,學校的學生寫寫Prototype還可以,離實際運行還差遠了,工研院和資策會的合作虛幻不實,沒有具體結果,換來最值的是一些好朋友和人脈關係,還因為某些困擾的技轉合約,折損我被收購時的公司估值至少超過八位數字,真是有苦難言。其他什麼獎牌,Best Award,報導,在DD時只是剛開始有點面子,根本完全不影響後面真正的估值(Valuation)。而真正影響投資的因素,是因為我的產品在市埸上實際Run過,有實戰經驗,Google一查,滿是客戶的好評,有可驗証記錄Proven Records,就連我被告,都是加分項,因為表示我們是個咖,We are somebody。其它表面的東西,一個回合就全部被打掉了,一點用的沒有。如果我的公司只有那些虛的東西,實的拿不出來,這個投資併購案後來也一定不會成的。

我也有想過,如果當時我的公司沒有被收購,我是否能繼續讓它走下去並最後獲致成功,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是有困難。我在創業初期,消耗太多寶貴的資源在這些華而不實的表面工作上,上面說的技轉、學校合作、參展、獎牌、哪一項不是用錢換回來的,加上初期技術團隊包含創辨人,有些相當不適任,核心能力不足加上經驗不足,例如公司初期就建置了完整的IT系統,什麼VPN、防火牆、備援、功能一個都不少,連E-mail都是用自己的Server。這些不重要的事,和做這些事的人的薪水,都是浪費,不只金錢,更重要的是浪費時間。到創業中期後,雖然錢已經懂得花在刀口上,不適任的員工和創辨人也經由痛苦的過程而離開了,但是在這些人和事上浪費的資源、金錢、和時間,已經浪費了,永遠收不回來。這也是眾多創業失敗的共通原因之一,”我們在錯誤中學習,但為時已晚”。We learned the experience from failures, but too late to save the company。

追求名、利、權

公司也和人一樣,一生中追求的不出名與利,理想和願景,不過是名和利的包裝。有名的人,也不是個個有錢,有些人願意花所有的薪水來滿足奢華的滿足,有些公司把所有的資源投入包裝和公關。如果奢華的花費是為了往上爬,可以獲得加薪或其他更好的;如果包裝和公關是為了產品行銷,最終公司能得到實利,這些花費其實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恐怕很多人花錢買虛榮只是為了面子問題,公司作公關行銷而獲得的名聲,除了未必有實利,但更糟的是得名利者甚至不是公司本身,這種公司必敗。

新創公司的經營者,必須處處想有利益的生意,空有名而無實利的工作,唯一的原因是為了建立Reference-able Case (可參考案例) 可以之外,一概都不能接受。公司任何Project,除了內部開發的工作之外,只要是沒有具體收入的,都要說No,例外才是Yes,如果你不能做到這點,一樣,創業必敗。

只有能獲利的公司才值得被尊敬,才有資格存在。我目前服務的公司,因為連續獲利,剛剛IPO,在IPO前,人是現實的,人前人後被看扁,而IPO後,人人稱羨,講話也有份量,這就是權力Power,權力的基礎是Money,被人看的起,名聲只是配角,伴隨著一起來。所謂”名、利、權”, 其實這個順序不對,對新創公司來說,應該是利利利,再來才有名和權,不要和政客一樣搞反了,害了老百姓。

權謀令人厭煩

我喜歡讀三國、春秋戰國的故事,這些雖然都是好故事,值得我們學習,但裡面的人物事,處處充滿權謀,計策,有時看得也會很煩,就像三國裡的諸葛亮是絕世奇才,但水滸傳裡的吳用,卻是聰明的令人生厭。當然你要了解權謀,才能知道有人對你用計謀,不然呆呆地永遠像個局外人,但是當你進階到看得懂權謀,反而就會覺得厭煩和惡心。人與人間相處,最重要的還是誠信,這些是內在的東西,雙方可以用感受的到,表面的故事往來,行禮如儀,畢竟是表面工夫,如果又錯估對方實力,自作聰明似的略施計謀,沒有誠信,很容易被看破手腳的。在公司內部,雖說要建立一個符合人性的制度,但所謂制度,就是要規則清楚,白紙黑字,雙方同意,才會有互信,一起朝著成事的方向前進。對內人事,誠信一失,絕對難再建立。

其實如果回到小時候,喜歡人就給他一個抱抱,再給他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糖果,不喜歡的人就不理他,多好。不要那麼虛偽地要大家都喜歡你,當你好的時侯,大家都讚好,當你不好的時後,就算表面上大家沒說什麼,後面說什麼你也不知道。在商場上,泛泛之交很多的,真心可靠的朋友幾個就夠了。

新創公司常做的表面工夫

另外還有一些表面的東西,尤其是對新創公司而言,例如過早和創投鬼混,別人投你個幾十萬就要你8%到10%的股權,代表的是你公司的價值Post money valuation才幾佰萬出頭,資本額幾百萬的公司,一般創投是不會投的,一定要等到比較成熟,才可以吸引較有實力的投資人,說實話,幾十萬塊去借來比較實在,不管叫什麼XX期創投,只要是創投,心中還是利字優先,早期投資風險高,自然要求重利,很合理,但這個時侯你為何不把寶貴的時間,用來降低風險,把自己賣相提高,更有價值再去找他們,創投也不懂創業的,你的週遭朋友長輩有創業經驗的可能才是你的導師,不需要透過投資行為去了解創業(請參考募資計畫)。我也同樣犯過這些錯誤,花了好多時間和學費才學會這些事,請你留意。

好好專心做公司,培養出真正實力才重要,在沒成熟前,做什麼活動都是去交朋友的,不會有實的部分。去參加什麼媒合大會,研討發表會,創業分享會,甚至包含拜訪潛在客戶,就像是去廟裡拜拜,求神明保佑,保平安的。我以前還下重本出國參賽,反應好好喔,還得大獎回來,最後的結果就是公司簡介上多了一些虛榮頁,不過左右看看其他公司,也都是自吹自誇,這些錢還不如省下來多請一個工程師較實在。不過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從頭開始做才叫Solid,如果可以利用Open source授權,技轉等方式加速產品上線的時間,好好做驗證和應用的部份,也是很實在的。

另外,參加社群、行銷活動、拜訪客戶、參展等等,在產品上市後就該大力好好的去做,可是如果產品還在開發和驗証階段,固然有早期客戶Early Adapter是好的,不過過多的行銷和銷售活動,就是錯置時間管理,讓人有產品跟不上銷售的印象,如果產品倉促推出,功能和穩定度不如預期,可能就是一槍斃命。所以實的人和事,用錯時間點,也是虛的。

不要做表面的東西

其實,一個好的經營者,絕對不可能是很虛的在經營他的公司,和公司營收和成長無關的活動上,一定是極其小心和小氣的,也不會有太多時間的浪費。這點,新手創業家一定要學習,表面虛一點點是有可能無法避免的,畢竟還小,但是一定要花最多的時間和資源去建立那些實的產品和服務,有真正的使用者和客戶,常保以價值為中心(Value-Centric Management)的管理模式,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去做那些虛的事,你的公司,或許還有機會成功。

9 thoughts on “創業公司管理 – 不要做表面工夫

  1. Great article! Many founders (especially business guys) are mistaken in their belief that “networking" is the best way to success. On the other hand, technical founders are often caught in the trap of feature bloat. I believe that, without building a product that creates fundamental value, all other activities are only accessory. It takes a lot of focus to succeed.

    • Hi, Max,
      Fully agreed, ‘networking’ only works when you are already at ‘good’ stage, to seek helps from ‘networking’ is only to display your weakness and typically come back with empty hands. I also saw many cases that PM want to add all kind of cool features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product, the result is either delay in schedule or too pricey. This is specially true in Taiwan hi-tech company. Good comments.
      Also I’ve read your blog about an article to 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opy and intelligence, very interesting. It gave me a lot of thoughts, I might use it at some other times.
      Thanks
      Sean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