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矽谷的夏天

七月的灣區矽谷,白天大太陽下還是有點熱的,大概攝氏25到30度,比起冬天大概熱個10度,比起舊金山市區也熱個5度吧,因為在市區夏天比冬天要涼。灣區晚上因為太平洋上的冷空氣吹上陸地,很冷,只有十幾度,幾個月連一滴雨都沒有下,空氣很乾,不過比LA好多了。每天都是藍藍的天,涼涼的風吹來的,是標準的地中海型氣候,這種得天獨厚如同天堂般的好天氣,地球上只有幾個地方有這種殊榮,多少年來每年都是一樣的。

除了東灣山上因為缺水,滿山的草原呈現枯黃色,不能像冬天一樣有像瑞士般的綠色山頭,灣區其他地方還是綠意盎然的,雖然沒有在春天樹上如同櫻花般吹雪紛飛的白色不知明樹花,但是偶然還是有十幾層樓高的加州大紅木樹,穿雜在綠樹成蔭的住宅區或辦公區中。想像一百年前這個山谷上,種滿了櫻桃、杏子、和桃子樹,春天白色的櫻花、淡淡粉紅色的杏花、滿滿亮眼桃紅色的桃花,開滿山坡,越過夏天,秋天忙碌的採收水果的農夫,一車一車送出豐收的成果,換取他們的美國夢,養育著這群人的土地,在數十年後,雖然果樹不在了,但是更大美國夢,在這裡,也種下了它們的種子。

很多華人的美國夢,也在這裡,青春的歲月,在網路剛剛起飛的年代,用破爛的英文,和全世界各地來的菁英,一起開發出日後改變人類的產品。這些盛會,有些有參與,大多都是旁觀。有快樂,有一夕致富,紙上富豪的經歷,有不切實際,胡亂度日的年代,當然最多的是辛苦塞車上下班,撫養家庭,熬夜寫程式的日子。不過我也和很多人一樣,十多年前決定搬離這個夢天堂,放棄在這裡辛苦建立的基地,回到飛躍中的亞洲。這個決定,我到今天,也還不確定是不是對的,無論如何,我已經離開十多年了。

這十幾年來,每幾年還是會回來一二次,名為拜訪客戶,其實是訪友加上懷舊之旅,每次回來都會回到我的舊家外,想著我的小孩在這裡出生和長大,如果還住在這裡,又是如何呢?轉眼間,2014年夏天,我又回來了,不過這一次,我第一次沒有回到舊家外,也說不上什麼原因,總之,這裡已經沒有家的感覺了。我也覺得我不再像是返鄉的居民,倒像是到矽谷出差的外國人,對事情沒有全貌,只有不連貫,相互矛盾的片斷資訊。

這次回來是公務,因此吃飯聊天真是不少,從早餐吃到宵夜,各式各國的美食餐廳還是人聲鼎沸,整個矽谷看起來還是生機勃勃,上下班時間101,280,880,237公路還是到處塞車,好像各種活動還是不停的在進行。熱門的Shopping center裡,不管是不是上班時間,到處都是購物的人潮。一切似乎是一如往常的美好。基本上,一切似乎又回到2000年internet bubble和2008金融風暴之前的榮景。

當然一代新人推舊人,以前到處看到的HP、Compaq、Sun、Cisco的建築,現在比較少見了,很多公司都不見了。不過,從101 shoreline過去,本來只有電影院然後接到一個大公園,後來開了一家超酷的Silicon Graphic公司,他們還蓋了用電腦動畫科技做的一個戰鬥機模擬機,開放給一般大眾遊玩,漂亮的辨公大樓一棟棟蓋起來,數年後,SGI不見了,辨公室慢慢又空掉了,空了好一陣子後,又出現了一間更酷的公司,就是Google,現在整個Shoreline 基本上都變成Google的領土了,連Castro Street也因為靠近Google,也變成Upscale起來,原本的舊中國餐館,換成一家家的高檔時尚餐廳,頗有Stanford 大學外University Avenue的感覺。

從101接237向東走,本來只有幾間公司如3Com的大招牌,其它都是一片荒蕪之地,現在好多正夯的公司例如Brocade都有大型辨公室蓋在那裡,還有一大堆網路公司Finisar, Juniper Networks, NetApp, Spirent, Yahoo, Infinera, Avago 都在那裡,在不遠處的N 1st Street,有幾棟三星的新Building正在蓋,聽說將來要請三千名工程師。當然在De Anza Blvd上的Apple總部,那個Infinite Loop附近還是車水馬龍,只不過Cupertino市的房價太高了,附近沒有什麼新公司敢開在那裡。

對了,說到房價,這絕對是住在灣區的人吃飯聊天必談的話題,這幾年來,每年房價都是瘋狂上漲,Palo Alto已經沒有(美金,下同)二百萬以下的房子了,如果有肯定是超過五十年的老房子,爛的你住不進去,連本來比較便宜的Mountain View,靠近火車站的小小Townhouse,十年前大約二、三十萬還沒有人要買,現在一百萬都買不到。說到買不到,有好房子拿出來賣的時侯,真得有人拿現金幾百萬再加價幾十萬下手,每個人都猜說這些人是誰,有人說是拿FB股票的人,也有人說是某國貪官的小老婆。總之,好的地區的房子已經漲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我想比2000年泡沬年代大概又漲了二到三倍。基本上,不管薪水再如何漲,除非有大量股票在手,年輕人要獨立買得起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在台灣吵著買不起房的人,矽谷的兄弟也沒有比你好啊。大家也因為買不起房,紛紛住到更遠的東灣以東或南灣以南,甚至是一小時車程以外的地方,上班的人都是同一個方向的大塞車,很辛苦。

其實不只是房價,物價也漲翻了,一加侖汽油現在4元起跳,算算大概每公升台幣30元,接近台灣油價水準了(不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以前美國油價只有台灣的一半不到,省油小馬力的美國車真得很少)。我和朋友吃好一點的餐廳,隨便一吃都是一百元起跳,中午出來吃個簡餐,一個人沒有二十元應該吃不到東西,商務旅館也是動輒二、三百一晚,連最爛的Motel6都要快一百了。二個臥房Apartment的房租,每個月輕鬆破二、三仟元,單獨租一棟房子,在Palo Alto連一萬一個月都不夠。打開電視,每天都在播伊拉克、以色列等中東地區的動亂,油價應該還會繼續漲,物價只會繼續漲漲漲,你的感覺就是一個字,貴。

不過,矽谷仍然是美國成長的動力火車頭,我的VC朋友說,美國有九成的投資還是選在這裡,近年來,教育,生技醫療健保,以及高科技節能及製造技術相關公司,最受投資人的青睞。源源不絕的風險基金,也維持著一家家新創公司的成立,全世界各地的好手,還是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展長才的機會。現在一些網路雲端服務公司,如Google, Facebook, Ebay, Twitter, Oracle, Apple,Yahoo加上不在矽谷的Microsoft, Amazon等大型的網路公司,投資雲端機房毫不手軟,幾十億美金一個機房這樣的花,已經超越AT&T、Verizon這種傳統電信大咖的預算了,不管是機房蓋在矽谷還是在別的地方,都讓相關公司業績嚇嚇叫,應該也代表這些公司賺錢賺的不得了。

不管這些公司賺不賺錢,矽谷就是靠這些資本投資得到燃料,讓全世界的年輕菁英蜂擁而來,創業或是找工作,機會還是到處都是的。說到年輕,在矽谷工作,年齡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也可以說是一種歧視,除非晉升到公司高層,或是擁有自己成功的公司,年紀越大,公司越不想要你,隨時會面臨到失業的問題。所以還是要趁年輕到這裡打拼,但是年輕的人又買不起房,因此年輕人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百萬富豪,才有可能立足矽谷。這件事情聽起來合理,不過到底有多少年輕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成功賺到百萬,一定有,常上techcrunch的人可能會覺得新創公司拿到投資是小菜一碟,或者把Jobs當成自己老爸的人,可能會覺得應該是投資人來求自己,對,有可能,有夢最美,但是現實上和幻境是有很大差別的。

這裡還有一個奇怪的邏輯,照說”成功賺到百萬”,是指你做了什麼生意,買賣股票房產也算,賺了中間的價差,而獲得的錢,這件事情如果按照美國稅法,如果是純做買賣而來,稅可能會被抽掉一半,最多可能到60%,所以要有百萬在手,至少要賺個兩百萬,要花二百萬現金買房,最少要賺四百萬,天啊,不容易吧。另外打工仔也要排除,矽谷薪水雖年年調高,稅後薪水要存到百萬,一般人要好多好多年才可能達標,所以在矽谷的年輕人,要有數百萬在手,不靠家裡,只有靠創業,或是加入創業團隊,擁有大量股票,成功上市或被收購,才有可能。

也許也是因為這樣,矽谷才是世界創業天堂,永遠有數不盡的冒險家,前仆後繼的加入。然而創業成功率還是和被雷打到一樣低,對創投也許沒差,以前投十中一,現在投百中一,只要回報率大於投資,還是OK的。但對於創業的年輕人來說,一生也許只有幾次機會,沒打中就會殘念,連住都會有問題。而且這裡還有很多”不能說的秘密”,那些能創業拿的到投資的年輕人,都是那些一等名校Stanford, Berkley, Harvard出來的美國菁英,新創公司就在學校裡面,本來這些人就是美國的希望,成為百萬富翁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其它也是很優秀的年輕人,基本上還是要撿剩下來的東西才有機會。立足點是不公平的,更加堅強的心志和成熟的做法,才會成功,雖然機率還是很小。

其實這未嘗不是矽谷的大危機,已經在這裡有基礎有房產的人佔了最好的位置,雖然最頂尖的人和資金還是繼續會進來,但是對大部份的人來說,這裡的生活成本過高,也代表機會成本過高,新來的年輕人其實有別的地區的選擇,例如Seattle, Boston, Dallas,雖然機會比不上加州,但是生活便宜多了。對在這裡的公司而言,因為人力成本太過昂貴,我看到很多公司慢慢地把這裡包含總部的人力縮減,然後在別的地區,例如加拿大,或是亞洲中國等地,擴大編制,把所有Overheads的部份移出矽谷,只留下核心的管理和技術。在這裡被裁員的人,如果沒有其他收入,加上房貸,恐怕也只能搬離這裡了。如果人人都這樣做的話,那矽谷不就空了。

我不是學經濟的,不過我的感覺現在矽谷的氛圍,就像在泡沬前的年代,物價爆貴,人人都在聊股價,房價,開名車,有股票的人很有錢(但怕交稅不一定敢賣),沒股票的人,或者只有一點點但自認很多,雖然薪水很高,不過花費也很高,沒什麼儲蓄,如果工作沒了,就要跑路的人也很多。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不在知名新公司裡工作,只能旁觀別人的勝利,自己看不到未來,但是對擁有多棟房產的人,也許是買的早所以便宜,對GDP沒什麼貢獻,卻都是人生勝利組,非常地不公平。從時間軸來看,1992到2000算是一個階段,2000到2008是另一個階段,都是8年。從2008加上8年,是2016,的確不遠了。

不過,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好的壞的事永遠一起來,這種崩壞式的經濟循環,也許是一個重新洗牌的契機,財富得以一部分的重新分配,有一些人可以讓出位置,後到人才有更多的機會。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會留下來,一時流行的Buzz自然會消失,也許百年來就是如此,崩盤後回復又會更升級,這種循環才是矽谷真正成功的力量。我曾經讀過一篇統計研究,它說成功創業的時間點在時間軸的任何一點都差不多,最重要的還是公司基本的價值。

回到台灣,外面滾熱的毒辣太陽,令人想回到灣區那天堂般的好天氣,不過其實想一想,台灣便宜的物價,雖然台北的房價也很貴,但是房租還是相當便宜的,人才雖然比矽谷差一大截,但是如果你肯付較高的薪水加股票,CP值肯定比矽谷高,整體社會安全和人民素質很好,資本市埸只是比較隱性,投資人還是很多的,政府也試圖幫助創業者,如果你站對產業,台灣加上中國的產業鏈是具有極大世界優勢的。另外只要認知那些黑暗的力量,避開他們,對於虛的人物,應付他們,學習一些過來人的經驗,避開陷阱,其實,在這裡創業,也還不錯。

諷刺的是,雖然我預想矽谷會有一個變局,不久的時間後,我又會回到矽谷開設新公司,設立辨公室,招聘人才,迎接這個亂局的到來。我想,只要能把握不變的東西,例如基本的客戶價值,這些變局,亂局,時間軸,地區,台灣,矽谷,這些變的東西,對於創業的企圖和計畫,是沒有影響的。矽谷的夏天,天天天藍,微微涼風,吹在身上,真舒服,返鄉還是過客,無所謂的。